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建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之际。他提出的"善译"理论,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基础,不仅指出了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而且超越了传统译论的理论水平,开启了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嬗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钟嵘评曹植诗"情兼雅怨",实际上就是认为诗歌要抒发个体情感,情感抒发以悲为主,悲情不宜极端,抒情文辞要优美。钟嵘的"情兼雅怨"说回归到了诗歌的本质,发展了陆机的"诗缘情"的理论,同时对传统的诗歌理论"发乎情,止乎礼"做了一次补充。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是为建构诗歌意境而存在的。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将原诗的意象再现。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解读和意象再造的过程。以乔治.桑塔耶纳的一首组诗的第二首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参照,比较这首诗的两个汉译版本,尝试探讨意象再造在英诗汉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波 《学理论》2010,(9):69-71
具有深刻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普希金和茅盾两位大师都是伟大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历来重视并长期从事翻译活动。两人翻译观的相同之处:对原著内容和风格的处理,译文语言的使用,译诗的形式处理,都认为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在翻译理论研究的问题逐渐由从前的怎么译转为为什么这么译,两位大师的翻译观仍然是充满先见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唐诗魅力无限,其中有很多源于模糊数字的妙用。这些模糊数字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翻译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有:保留数字直译;变动数字改译;舍弃数字意译。  相似文献   

7.
韩竹林  王健 《学理论》2013,(9):173-174
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广告翻译的研宄都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显而易见的忽视了广告的社会性功能和美学功能.德国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一读者期待视野为我们研究广告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样的理论视角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广告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两次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第二次视野融合,即译者头脑中的潜在文本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过程在广告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10.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与已知文本产生关联,在相关文化网络中发生联想,从而使其与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对诗歌的解读也是如此,首先读者在同一语言中,然后在踌语言、跨文化的层面寻找互文关系.比较汉语诗词,发现其与英文诗歌传统虽有所不同,但在题材甚至是语言表现形式上,两者之间却多有相似之处.通过英汉诗歌跨文化互文性的欣赏和解读,读者不但可以体会译诗的奇妙,还可以让心灵在英汉诗歌共通的审美意境之中自由驰骋.  相似文献   

11.
在文献看来,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这个角度来分析古诗英译问题,在我国并不多见。关于古诗英译的研究,翻译界许多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文学评论和文学翻译的角度进行的。笔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对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探讨,目的在于尝试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英译的翻译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检验系统功能语法在古诗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3.
薛金祥 《学理论》2013,(18):274-275
翻译伦理一是指译者自身的素质;二是指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的伦理责任;三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读者的伦理责任;四是指译者的翻译态度以及行规。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伦理荣辱观对于翻译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译者应具体做到: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重视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这种才能保证翻译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Z2)
正林徽因是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她同时也具有文学、建筑、设计、戏剧、美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她的每一首诗都有对视觉色彩、听觉感受、形体建筑化的细腻刻画,在读者眼前创建出一个属于她的唯美时空。林徽因善于运用"诗意"与"建筑意"相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建筑意"带入"诗意",将读者以最直观的感受带入其中,以此成就她独具特色的艺术美学观念。在《深笑》一诗中,林徽因运用艺术通感等艺术手法,将建筑意象化、声音视觉化、色彩听觉化,营造出一个灿然的笑的世界。在"诗意"与"建筑意"的交融下,为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独特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周晓君 《学理论》2009,(25):86-87
本文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广告翻译是一项目的极为明确的活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译本的接受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学理论》2010,(15):164-165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相互矛盾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这些对立都是一元化翻译视点的结果反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失衡现象。拟从"间性"的角度试图调和各对立理论的矛盾,并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探究"间性"的重要性及"间性"思想是如何在翻译中起作用的,以期能为今后平衡这种翻译研究失衡现象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孺子牛 《侨园》2012,(9):63-63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大花园中,不仅有五言、七言,五律七律,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诗,奇美异常,芳香四溢。我们所说的怪异诗,是指诗人不按古代正统诗的格调与格式来写诗,而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以表现生活的情趣和当时处境。这样的诗因其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而专注于表现诗歌的内容,因此更能表现诗人的雅趣与心境,读来更引人共鸣。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以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8.
正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同时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中外文学界享有盛誉。他创作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几十本书,有人说他早该摘下诺贝尔桂冠荣耀,他却豁达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从小博览群书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读书,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相似文献   

19.
郭娉婷 《学理论》2012,(30):205-206
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情感性的艺术活动,尤其是俄汉文学翻译更能体现出译者外译(从母语译成外语)和内译(从外语译成母语)的水平和创作力。为此,在俄汉文学翻译课上积极运用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三种教学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文学翻译的水平和技巧,达到翻译的传神切景、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受体"研究,是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者"的角度来回顾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话语色彩和审美效应。这种以接受者为第一本位的研究策略,既具有文艺理论本身"活"的灵魂的特点,也坚持了"还原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按照接受主体身份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适应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它们分别是:知识分子主体时期的"政治功利论"、政治领袖主体时期的"制度范畴论"和"复调"主体时期的"多极圆融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