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看来,现行刑法或者刑事政策等对于自首制度的相关规定,都存在对自首空间有所限缩,对自首成立条件有所限制等问题。自首扩容研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自首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所以,对自首制度进行适当的扩容研究很有必要,以保证切实实现自首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一规定实际上属于自首的一种特殊情况,刑法理论上称为“余罪自首”、“特殊自首”、“非典型自首”、“准自首”等等。那么,余罪自首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以及在认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谈谈看法。 笔者认为:余罪自首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主体条件、客观上行为条件和主观条件。 一、关于余罪自首成立的主体条件 构成余罪自首的主体范围是: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相似文献   

3.
我国1997年刑法典把单位规定为犯罪主体之后,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单位能否成立自首、成立要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未形成统一意见。事实上,单位成立自首有充足的法理、法律与现实依据。单位自首包括一般自首、准自首和特别自首三种类型,各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投案实施者需要不同的成立要件。单位与单位成员之间是特殊形式的共犯,单位自首对单位成员具有推定的自首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首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自动投案和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我国自首制度存在单位自首的成立标准不具体、共同犯罪自首的成立标准不具体、在立法上未规定首服制度等问题。完善自首制度,应明确单位自首的成立要件、明确共同犯罪自首的成立要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首服制度。  相似文献   

5.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问题",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刑法条文并没有任何特别规定或者例外情形,也没有任何排除适用总则关于自首规定的说明,这一点是不存在争议的。然而,刑法理论界对于交通肇事罪是否适用总则关于自首的规定却存在支持与反对的重大分歧,并且视角繁多,原因各异。自首制度作为总则规定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适用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和加重情节。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成立自首的条件,即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接受审判的,就应该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6.
关于准自首成立的主体条件,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正在服刑"两者含义的界定方面争议颇多。以人身自由是否受到限制或剥夺为出发点,分析"强制措施"和"正在服刑"的相关概念,建议重新整理相关规定,明确一般自首和准自首的本质及其界限。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发生后,肇事人逃逸的行为严重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就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行为进行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交通肇事逃逸后,可以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8.
自首从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刑罚制度。但由于我国的立法尚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自首从宽处罚等有关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自首的概念和自首构成的条件所谓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向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单位自动投案,如实地交待犯罪事实,接受审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1,(9):92-92
高铭暄、吕华红在《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单位成员在单位犯罪的场合,是可以成立自首的。但是对于单位能否成立自首、单位自首与单位成员自首之间的关系、单位自首的效力等则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首作为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情节,事关当事人受到司法裁量时能否从轻或减轻处罚,但由于其成立条件不够具象化,导致实践中对于不同情况是否成立自首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对“如实供述”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何时如实供述、如实供述的边界、自我辩解行为、翻供后再如实供述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如实供述”的成立。况且不同的司法机关对此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实务中更应当遵照立法目的,以体系解释明晰“如实供述”的认定逻辑。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首和立功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了刑法中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对自首的条件、余罪自首的认定、立功的概念和对立功的认定以及自首与立功的界限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论证,为刑法理论教学、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职务犯罪自首制度在实然上是一个涉及刑事政策与反腐败政策、纵贯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复合型刑罚激励系统。因此,应该立足于系统论的视角全面观察职务犯罪自首制度。从系统的目标来看,职务犯罪自首制度在实践当中具有过度的政策化导向,并未完全发挥自首制度本身的刑罚激励机能;从系统的规范角度来看,职务犯罪自首的成立空间相对狭小,致使规范的合理性和确定性不足;从系统与环境的适配性来看,职务犯罪自首制度因为证明标准较为简单粗糙,导致在适用和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当中出现了异化趋向。职务犯罪自首制度的改善应该从明确系统目的、强化规则意识、加强程序救济、改善关联环境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自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自首的认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尤其是交通肇事中自首的认定。以交通肇事案件的自首为例,从自首的概念、自首的构成要件以及自首的行为表现形式等方面探究自首的本质问题。自首的本质在于犯罪人认罪伏法,即国家以减轻刑罚裁量的方式促使犯罪人尽快主动地、自愿地受制于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并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信息。  相似文献   

14.
陈伟 《前沿》2010,(9):60-63
胡斌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该案背后的量刑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反思。胡斌在交通肇事后停车报警和拨打急救电话的行为值得肯定,该行为符合自首的规范性条件,也契合自首的本质特征,认定自首具有司法逻辑上的正当根据。胡斌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的行为是刑事和解的正面体现,有利于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确立与民事赔偿的顺利达成,审判机关在量刑时的不予考虑与当代刑事司法理念存在重大冲突。  相似文献   

15.
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司法解释中,认定交通肇事罪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前置性条件。此做法未必妥当。认定交通肇事罪除了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外,还应当进行严格的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评价,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证据材料归入评价体系,并允许专家证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进行质证。被告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责任划分提出异议的,应当综合全案情况判断是否影响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16.
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肯定了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存在空间。不能因为行政法规规定了报告义务而认为排斥了刑法评价中的自首情节,行政法上规定的义务不能够简单"移植"到刑法中。把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现场的行为作为自首情节的评价不仅不与行政规定冲突、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也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还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节约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17.
<正>修订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明确了自首的构成要件,增设了“以自首论”的法律条款,对自首案件的处理也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使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更加完善,更  相似文献   

18.
自首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量刑制度。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以及司法实践的不断变化,自首制度的内涵和形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为充分发挥自首制度的作用,并为判断自首提供重要参考,必须分析研究并准确把握自首中的"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相似文献   

19.
自首从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刑罚制度 ,也是一项重要的量刑法定情节。自首的两个构成要件是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其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关于余罪自首的法律认定。刑法规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制度对感召犯罪分子主动投案 ,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 ,有效惩治犯罪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基本犯罪事实但否认具有从重处罚情节能否认定为自首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厘清主要犯罪事实的内涵、明确量刑情节的刑法定位、把握自首的本质与属性是解决该争议问题的关键。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足以定罪的基本犯罪事实但否认具有从重处罚情节的,应当在基本犯罪事实范围内认定为自首,并在相应的量刑幅度内给予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