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党在多年的组阁和执政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执政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执政方式。一是在执政理念上崇尚“新治理”和“新变革”;二是在执政手段上奉行“实用主义”和“中间路线”;三是在执政策略上凸现党的开放性和跨阶级性。  相似文献   

2.
英国工党     
英国工党是由英国职工大会(即总工会)于1900年2月发起建立的,最初叫“劳下代表委员会“,成员包括工会组织、费边社、独立工党及社会民主联盟,共37万多人。1906年大选中,“劳工代表委员会”有29名候选人当选为议员,在议会中组成独立的议会党团,遂改称工党。  相似文献   

3.
围绕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新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新概念的内涵,对于明确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发展与代价进行反思的结果。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研究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权威人士解读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华仁 《当代贵州》2004,(20):13-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甄小英等长期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6.
五大亮点引人注目 一、初步构建了一个有关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使执政理论建设向着系统化方向前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甄小英认为,<决定>系统阐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总结了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等,这是我们党首次从理论上对执政能力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7.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定位,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能力内涵丰富:它是指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其执政范围不只限于国家政权之内;它是指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能力,这是党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它是指党的整体执政能力,而不是领导干部能力的机械相加。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5)
合法性是政党的生命之源,力量之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凭借其显著的革命功绩、先进的意识形态与卓著的政绩取得了上台执政的资格,但在其六十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影响其执政合法性的因素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提高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培育法理学权威才能永久地保持群众的忠诚心、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为民执政的深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就其产生和本质看,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是其产生的基础和主要职责。权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共秩序、稳定社会关系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自从人类出现私有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权力的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权力的利益归属问题,这种利益归属包括两种可能:一种是利他性,即掌权者按照社会要求正常行使权力,为整个社会成员带来应有的利益;另一种是利己性,即权力可以为使用者本人带来一定的政治、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出现了权力的…  相似文献   

11.
梅林 《党史文苑》2006,(6):34-35
党际和谐这一政治概念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入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际和谐这一政治概念可以从历史维度、实践层面、制度内涵的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8日至9日对中国了进行正式访问。至此,海内外媒体尤其是日本媒体早就盛传的关于安倍本月访华的诸多猜测,终于得到行动证实。安倍将中国作为上任后的出访第一站,而且是在当选首相刚刚两周就进行,此举无论对于中日关系还是对于新生的安倍政权自身而言,其象征意义都是多方面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首脑自2005年4月以后就没有在任何场合会晤,迄今已经一年半,而首脑互访更中断长达4年半之久,对于两个相邻的亚洲大国而言,这无疑是极不正常也极具损害力的。因而在小泉任期结束前后,双方都在探寻早日打破僵局的契机和途…  相似文献   

13.
党际和谐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际和谐这一政治概念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入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际和谐这一政治概念可以从历史维度、实践层面、制度内涵的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执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在新世纪新阶段确立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鲜明特色:中共执政与中共领导的高度关联;中共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一致;中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中共执政与民主党派参与的协调统一;中共执政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全面解读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其要求会有所不同 ,只有从深层次和总体上把握 ,才能正确理解党的执政能力。一、从执政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层面看政党执政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一种适应、和谐、疏通的关系 ,进而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整合、改造 ,会直接体现出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所谓执政党的周围环境 ,主要包括社会、民众、其他政党等。因此 ,就执政党与环境的关系看 ,执政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领能力所谓引领能力 ,即通过正确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 ,引导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  相似文献   

16.
反省和调整后的英国工党开始重新崛起,对我们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进而对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能问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在党建历史上实属首次,这说明了这“三个执政”的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实践,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执政的哲学内涵,对于搞好当前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正确理解呢?本文在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有的学者提出,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三大矛盾和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其采取错误对策的结果。第一大矛盾是苏共“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民族人民的矛盾。而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则是由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这三大社会矛盾采取错误对策的直接结果。第一,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势力,主张在基本维护苏联模式的前提下作一些修补和调整。第二,以…  相似文献   

19.
坚持依法执政所要解决的若干深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世界上,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都与这个国家的执政党所采取的政治体制、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六大强调“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已由“以党代政”转到“依法执政”的正确轨道上来,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所谓“依法执政”,是指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执政党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事务进行治理。换言之,是说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6日,以现任首相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在议会选举中击败了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从而创造了工党历史上连续三届执政的纪录。在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的四次大选中,工党曾连遭失败,这迫使英国工党进行彻底的改革。1997年上台后,工党在英国掀起了改革之风,推行它的“新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