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规律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和劳动力自身通过教育使自己劳动技能提高 ,不断流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去 ,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规律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劳动力流动要适应客观要求 ;目前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有四大合理流向。只有完善的立法保障 ,才能排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 ,使之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力空间流动理论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力空间流动理论包括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内涵、原因、调节因素、作用效果及对策等。马克思的劳动力空间流动理论,不仅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劳动力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对如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同其它生产要素的动态优化组合,避免和消除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深入分析,如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蔡昉 《理论前沿》2005,(20):18-20
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观察到了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可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个体、政府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货币成本与收益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益,从非货币成本与收益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益,并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正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制度或政策创新来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某些无序和失范现象,消除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扩展其应有收益.  相似文献   

6.
将教育支出与劳动力流动引入二元经济结构下的Solow-Swan模型,分析教育支出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教育支出对地区内部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取决于城乡人均资本对比,而城乡教育支出都会弱化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利用中国215个地级或地级以上地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该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教育支出对地区内部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无显著性影响,而城乡教育支出对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边际经济增长效应都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控制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后,该结果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闯 《工会论坛》2009,15(4):10-11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流动同样对社会保障的建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出地农村社区内部各种保障机制功能的弱化,增强了流人地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流动者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也同时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外劳动力流入的动力机制分析与提高其素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大量的省外劳动力流入广东 ,究其根本原因是本省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多及省际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但内流劳动力因其素质低下已成为阻碍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政府亟待制定出解决劳动力有序流动及提高流入劳动力素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 ,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作者认为 ,准确把握《决定》精神 ,要在双向流动上做文章。即在宏观层面上 ,必须切实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 ,拓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渠道 ;必须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渠道。在微观层面上 ,必须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 ,通过转变就业观念、创新就业形式、提高就业能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社会学对农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近十年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农户家庭、农民个人影响的研究,并强调了对农村现代化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社会学更加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潮”一个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建设,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有效的工会行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制环境,加强职工培训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2.
拔根与扎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占国 《工会论坛》2008,14(5):19-20
进城农民工在自我意识中已经同农村社会相割裂,呈现出拔根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排斥、经济水平的限制以及文化生活的缺乏,使得农民工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城市扎根困难重重。解决这一两难困境需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是近年来党建研究的新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党员群体出现规模大、流动速度快、波及面广等特点。在一些发达地区,当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数量较多的安置型社区开展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在调研无锡市典型安置型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2014、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家庭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分地区、分城乡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分地区、分城乡来看,劳动力流动都有助于降低家庭发生贫困的概率,但减贫的效果在逐渐减小;劳动力流动在2014年依然对各个地区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提高作用,但2016年发达地区和城市家庭的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负;家庭成员数较多、家庭抚养比较高、有成员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发生贫困的概率更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家庭贫困的影响程度也在提高;户主自评健康水平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越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对家庭脱离贫困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一作用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5.
冯宝兴同志的这篇文章,根据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否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劳动力是否商品,是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而是否建立劳动力市场,则是用什么经济手段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属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不是商品,只有在属于非主体地位的私营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中,劳动力才是商品。文章还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机制作了详细阐析。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科学启迪。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目前秦安县劳动力输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在近几年间发生了变化,此文以浙江省为例,依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资料,从产业特点、文化水平、转移范围、身份特点等四个方面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找出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失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存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中。除导致失业的共同因素外,我国的失业又有自身特殊的原因。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现象突出,社会反响很大。应从发展教育事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胡继妹 《理论前沿》2008,527(14):36-38
通过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探讨农民工流动的类型及其利弊。在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输出地(如浙江),农民工流动的主要类型有远距离流动和近距离流动;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强关系网络型流动和弱关系网络型流动。但这几种类型的流动弊多利少,既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的减少,也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和鼓励,促使我国农民工流动实现从远距离流动向近距离流动、从就业型流动向定居型流动、从强关系网络型流动向弱关系网络型流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人力资本质量阶梯和优质劳动力的先行转移,在不给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刘-费-拉模型所预期的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就不可能出现。改变前述局面的关键条件,是使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大于其人力资本的转移率。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