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黄越 《瞭望》1986,(34)
半年前,香港曾一度掀起“扫黄”热,教育界和舆论界群起谴责色情刊物泛滥,毒害青少年。在舆论压力下,色情刊物稍有收敛,但过了几个月,又再复苏,发行种类和数量,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国际性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藏春阁》也在香港出了中文版。 “第四个中心” 有人形容说,香港既是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中文色情刊物的出版发行中心。此语并非夸大。据了解,香港本地出版和翻印外地色情刊物共有三十多种,每月发行  相似文献   

2.
和何满子进行论争的樊建川先生《论张贤亮和马克思谁更值得维护》一文,开章点题,说“这个问题是何满子先生在《对艺术和人生的庄严感》中提出的”。据他说,何满子说张贤亮“轻薄”,“理由是”张贤亮“让马克思分担小说人物性无能的恼恨”。“为此写的几篇稿子都被刊物退回了,因此提问。” 我怀疑樊先生的这个说法。找了何满子那篇  相似文献   

3.
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了望》、《文摘报》《方志研究》、《云南方志》、《陕西地方志》、《南郑县志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要,本刊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支持陈文观点的来稿,择要刊发了两篇.鉴于如何历史地记述、评论“文革”,不仅仅是地方志方面的,也是多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我们现再将《了望》1992年第36期凌亢同志的文章和李德运同志的来稿予以转载、摘要刊登,作为这一问题探讨的小结.  相似文献   

4.
读了今年2期《理论导刊》陈元方同志写的《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觉得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对于地方志该不该记述“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可以说论述得很全面很详尽了,这也是他多年来领导编写陕西新编地方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体会与思考.他的意见,我是完全赞  相似文献   

5.
最近拜读了邓树斌先生《关于民主管理和职代会的再思考》一文。邓先生认为“在非公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理论上是不成立的,法律也无依据……没有生产资料公有这个前提和基础,职工当家作主管理企业根本就没有可能性。”对此,愚以为邓文此说不确切,有商榷之处。一邓树斌先生说,“在非公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法律上也无依据。”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凌亢 《瞭望》1992,(36)
陈元方同志从省委负责岗位上退下来后,又主持省新编地方志工作若干年,两年多以前离休了。最近突然寄给我该省地方志刊物一份,内有他所写《新编地方志不记述“文化大革命”是对我国现代史的歪曲》一文。标题引人注目,内容更发人深思。不准许新编县(市)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  相似文献   

7.
读了《历史上何来“今天”》一文(见本刊今年4月号),觉得很有趣,但我认为历史上会有“今天”。何为“历史”、何为“今天”,我想稍有点知识的人就会理解,不必再到什么辞书中查找其含义。历史就是过去的今天,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成的。今天之前是昨天,今天之后是明天。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6,(32)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近一段时间,新华社有关编辑部和瞭望周刊社接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读者的电话,询问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是否办有“北京新华视点广告有限公司”?瞭望周刊社是否办有《瞭望中国》《权益瞭望》《市场瞭望》等刊物?新华社有关负责人郑重提醒社会各界:新华社从未以“新华视点”名义注册任何公司。《瞭望中国》《权益瞭望》《市场瞭望》等刊物及其相关人员,均与瞭望周刊社无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9.
翻开2006年最后一期《瞭望》新闻周刊,编辑部的《感谢读者》一文令人眼前一亮,也使我对这本刊物有了更深的了解。的确,在读者的眼中,2006年对《瞭望》新闻周刊来说非比寻常。  相似文献   

10.
林惠辰同志在《青年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上发表《关于“青少年犯罪”是否法律概念问题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文),对拙文《“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载《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认为他的看法似有不妥,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读《理论导刊》第2期发表陈无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对陈文关于编志工作应排除“左”的干扰,设专志(章)实事求是地记述“文化大革命”这一观点完全赞同.县志是一县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作用.无论是县级领导者,县以下各级干部、工作人员,或者是庶民百姓,只要阅读本县地方志,就能弄清本县状况,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指导自己行动.县志要发挥其本身作用,就得稽实求真、秉笔直书.  相似文献   

12.
说得多好啊     
《瞭望》2006,(18)
《中央力推文化体制改革》一文指出,“请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请更加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不要再把历史、地理、政治等作为附科看待。没有文化的传承,不了解历史, 不可能对本国的价值取向有明确的判断。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文化是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明”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起码在《易经》和《书经》里就出现了。唐朝孔颖达指出, 所谓“文明”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古人认为文明的起源是和文字或文章的出现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概念已经具有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意思。《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话:“见(现)龙在田,天下文明”,把文明和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开化联系在一起。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社会“文明”涵义之一斑。但是,“文明”一词在古今中外的涵义却不一样。一种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指私有制出现以后的时代,所以它是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另一种文明的涵义等同于文化,把古代东方文化又叫古代东方文明;把物质文  相似文献   

14.
妖姬奸相诚可恨,自古乱阶实君王。(注)放眼神州万千事,端正党风第一桩。 注关于“乱阶”,楚庄同志所作《“惩尤物”异议》一文的开头说:陈鸿《长恨歌传》提出《长恨歌》的主旨是“惩尤物,窒乱阶”,而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之祸的“乱阶”是“尤物”,即贵任在杨贵妃……《“惩尤物”异议》一文读后@赵登庆 ~~  相似文献   

15.
易名 《瞭望》1992,(25)
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学术疑案之一,证见《瞭望》1991年49期陈晋先生《引诗证史》一文。文中引有毛泽东读《明史纪事本未》卷45批注:“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又云:“得毋象黄巢么?”  相似文献   

16.
读者评刊     
再大胆些再开放些办好一本刊物很难,办好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这样的刊物更难。但是,5年来,经过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苦心经营,我感到她的可读性比创刊时期大大提高了。首先,她的栏目比原来更加丰富多彩。其次,我觉得它比过去开放多了。不但经常刊登介绍苏联和东欧各国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篇章,而且还注意介绍西方有关对人的管理的文章,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胆子比过去大些了。我所说的“胆子比过去大些了”,意味着刊物有进步,但很不够。我希望刊物继续发扬开拓进取的好传统,把我们自己这块理论园地,搞得更开放一些,更大胆一些,使她的可读性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17.
方华 《瞭望》1987,(49)
我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记者,经常阅读新闻业务刊物,可谓“阅”历不浅。但是,象新创办的《中国记者》那样吸引我的新闻刊物并不多。每次《中国记者》到手,总是先睹为快,每读则必有收益。 《中国记者》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通读了创  相似文献   

18.
贵刊今年第25期的“瞭望论坛”《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一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提出用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来实现社会公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了些探索企业在转轨建制中如何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的文章,内容比较实在,能贴近读者。刊物的封面、版面设计也有了较大变化,比以前活泼了些。但我希望杂志进一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当前有些亏损企业的职工怨气比较大,如何加强亏损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生产自救,而不是让职工“放羊”,希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宣传这方面的典型经验。杂志曾刊登过《围绕理想的一场“高谈阔论”》一文,对理想提出一些新看法。我是在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正是为了理想、为了  相似文献   

20.
读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1年第1期张蔚萍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学》一文(以下简称《文》),结合参阅他编著的《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以下简称《书》),受到诸多启发。但是,其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含义、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学关系的理解和表述,似有欠妥之处。为了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建设,特提出商榷,并求教于众。《文》和《书》在说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最初……是一个实践性概念,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一个应用科学概念”;并且认为“作为一个应用科学概念,它已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既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又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