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官”是个历史概念 ,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封建专制下的产物。其内涵虽比较复杂 ,但从总体来看 ,其特征主要有四 :价值理念体现为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 ;思想品格为忠于君国与清廉不贪统一 ;行为特征表现为严格守法与秉公执法结合 ;历史命运则是清官名实与政治兴衰背离。对其进行科学学理辨析 ,准确把握其精神价值确为当代所需 ,但究竟如何运用这一历史概念客观上需要主体创新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上真实的客观存在,清官是历代统治阶级官僚队伍中"以廉为本"的一个群体。他们或志行修洁,或执法持平,或搏击豪强,或为民请命。清官有其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其代有人出绝对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对清官的历史作用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既要看到历代清官对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善,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代表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内部要求进步的一部分人物,又要看到清官毕竟是封建官吏,他们不可能反对他们所维护的剥削制度,而且人数少得可怜,又多为地方官吏,只能在局部区域内在个别政策上作一些有利于民众的调整,更何况清官的行动从来没有越出封建秩序所许可的范围一步,其所作所为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为了维护与巩固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4.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5.
中华"治道"之核心,是"礼治".而"礼治"并非一种单独"治道",它只是"天治"、"君治"、"民治"三种"治道"之循环.三种"治道"循环相济相生、相制相克,就是所谓"礼治".三种"治道"之循环,由六大核心理念支撑:天下主义、和而不同、广土众民、兴灭断绝、执两用中、返本开新.其中"天下主义"与"和而不同"偏向"天治"一方面;"广土众民"与"兴灭断绝"偏向"君治"一方面;"执两用中"与"返本开新"偏向"民治"一方面."天下主义"对治"民族-国家主义","和而不同"对治"同而不和","广土众民"对治"小国寡民","兴灭继绝"对治"殖民主义","执两用中"对治"单边主义","返本开新"对治"弱肉强食".前六大理念,共同指向"王道";后六大理念,共同指向"霸道"."民族文化"之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核心理念"之复兴、古老"王道"之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清官的“吏德”,是中国特定文化塑造出来的一种廉政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官“吏德”,主要留存于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的警策语录中,内容比较宽泛,主要有四点:一是清正廉明的勤勉;二是知耻好洁的慎独;三是民胞物与的仁恤;四是正道直行的坚守。学习与继承古代清官的“吏德”,能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道德素养,改善执政环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在十八大以来综合审视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国际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地缘格局等多种因素设计和规划的发展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沿"一带一路"配置战略资源,就可"以纲带目",引导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向,从而在全球层面塑造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一、逆全球化暗流与"一带一路"的交叉1.逆全球化的现实历程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正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政治理念,利于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仁","仁者爱人"是其政治思想理念,即作为君王或者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仁者",心中充满仁爱。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根本原因在看到了民为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充分注意到民众的力量,重视民众,有爱民的政策,才能维护其统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卜》),明确指出执政理  相似文献   

9.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10.
许丹 《各界》2008,17(12)
"黄丝带"本来是一项具有多年历史的美国民间传统,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传统.但人们对黄丝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太了解,有的说黄丝带是企盼亲人"平安归来",有的说它代表"宽恕",还有人认为是"对军队的拥护",有的则认为它是"反战"的标志……为了帮助人们对黄丝带有更深更正确的认识,本文将讨论这个美国民间传统的起源,发展及它在中国的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清官大都具有公正廉明、勤政爱民的高尚人格,并能毕其一生持之以恒。清官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儒家伦理政治文化根基,哲学基础上的天人之辨、治国模式上的德治传统、权力来源上的民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义利观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清官人格塑造的理论渊源。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因素在清官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对当前的官员品德培养及廉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在分析封建官吏腐败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省官以清吏治,增俸以责官廉”的主张,提出反腐倡廉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严惩上官,主张设立谏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廉洁政治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洁政治是在政治共同体中为公共利益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活动。廉洁政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它是一个系统结构,其本质和核心是"廉正",关键和重点在上层,基础在社会风气。反腐败必先反特权。建设廉洁政治既要从严治吏,也要注意加强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培育良好世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要求为官者以道德操守为重。为官者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清正廉洁为要、以忠君爱国为首、以爱民利民为本、以戒奢从俭为先。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及清廉勤勉的清官廉吏代表,他们所倡导与表现出的清正廉洁、为国爱民、戒奢从俭的道德操守,值得当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15.
儒家廉政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廉为政本"、"吏为廉先"、"廉政为民"等主张,折射着儒家学者们以礼治国的感悟和政治智慧。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或多或少地会从儒家廉政思想中挖掘出些许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惩治、预防与教育、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以德治国"思想、"干部自律"观念等分别是儒家"廉为政本"、"廉政为民"、"道德教化"、"为政以德"、"修身正己"等思想的现代转化,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弘扬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加强道德教育,能够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弘扬儒家"修身正己"思想,树立高尚品格,能够培养领导干部优良作风;弘扬儒家"廉政为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增强领导干部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16.
儒家政治化对我国现实政治发挥着双重作用。其官本位权本位、人治政治、臣民化、人情政治等是腐败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而民本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修养、从政规范等有利于廉政建设。应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儒家政治化,以德治国,推进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