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拆迁中政府行为的理性选择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的逐利倾向是引发城市拆迁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增加城市拆迁信息透明度,构建"公共利益审查机制"和"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强化内外部监督,完善财税体制,切断地方政府土地生财的后路,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各种逐利行为,是解决城市拆迁中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的行为深嵌于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复杂交错的府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制于国家宏观环境和微观制度安排的影响,表现为对地方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分析和消解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应该在承认地方政府理性逐利人本性的基础上,从行为与制度的视角入手.本文通过Int-B-Ins模型的建构分析,对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协调互动的行为与制度成因进行了深层解析,并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提出引导地方政府优化行为的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要求下,社会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但在社会维稳中地方政府却陷入"维稳怪圈",出现维稳行为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僵硬固化的维稳观、压力型社会维稳机制、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与财政压力。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社会维稳的治理路径选择,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稳定观,正确区分维稳与维权;二是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事权,创新社会维稳的考核机制;三是规范地方政府的社会维稳行为,有效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4.
地区竞争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充分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既有研究将地区竞争等同于地方政府竞争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地区竞争由其政府属性和市场属性共同塑造的,其中政府属性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政府机制为手段的竞争行为,而市场属性是以"一致行动人"效应下的市场主体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的竞争行为。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下,政府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竞争目标具有一致性。在我国地区竞争机制的演变过程中,市场属性在不断强化,而政府属性在不断弱化。在先发区域市场属性相对较强,而在后发区域政府属性相对较强。政府机制的主动性较强而市场机制的自发性较强,政府属性会对市场属性产生冲击,而市场属性对政府属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政策启示是,地方政府不仅要意识到自身在区际政策决策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重视市场机制下"一致行动人"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破解乡村治理的难题尤为必要。切实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偏好,在资源稀缺和减少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权力结构,形成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偏好偏差、激励不相容、重要约束主体不在场等现实导致地方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地方政府偏好、优化资源配置和权力结构、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重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6.
金克镇 《学理论》2013,(8):80-81
住房投资主要基于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十八亿亩红线"强化了人们对未来住宅用地越加稀缺的判断,强烈的趋利性以及预期的稳定性共同促发了房地产投资投机热情。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饥渴,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逐利,相关部门对住宅交易环节管制的过于宽松,进一步刺激并强化了投机交易行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针对投机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只要投机的价值基础存在,那么逐利的资本仍然会卷土重来,以各种形式渗入到房地产投机交易中,引发住宅市场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性环境衰退已经形成环境社会冲突的频发状况。一些问题的生成不能简单归于企业单纯逐利下的环境污染行为和地方政府囿于GDP数值增长的放任行为。除此之外,被消费伦理驾驭,缺乏生活意义的社会个体均可能是环境问题演化的"推手"。通过生态伦理的价值浸润和生态社会的空间规引建构社会个体的生活意义,摆脱消费伦理的束缚,从而有效塑造公民的环境友好行为,可以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崔建周 《理论探索》2007,(5):115-117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平稳与否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权力下放,地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和发展。但新时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隐性规避中央宏观调控,有的公开与中央政府"抗衡",有的预期政策、提前行动。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干部评价机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没完全理顺、地方政府的行为越位和错位、地方政府的理性经济人行为与约束机制弱化、中央宏观调控"一刀切"等原因导致的。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就必须大力维护中央权威,明确中央与地方权限,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是关系到现阶段宏观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站在经济社会学视角,综合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问题,有助于更加系统地理解和认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性、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网络结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地方债务风险四大主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不断演化的结果,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途径是修正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从约束地方行为、文化、社会网络结构、信息共享四个方面构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2016年黑龙江煤监的237份"本局文件"为研究样本,借助QSR Nvivo10软件,围绕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所引发的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开展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下地方政府行为出现诸多变化:地方政府的目标多重性与关键绩效指标的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工作的常态化与关键绩效指标的层层加码,地方政府的有限财力与关键绩效指标的集约投入,地方政府碎片化格局与关键绩效指标的协同治理、地方政府治理的结果导向与关键绩效指标的过程导向,地方政府工作的全面铺开与关键绩效指标的目标替换等方面;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显著成效背后,激励机制、问责机制、管理手段和机构设置等,在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遵循着相关的权力行使及措施保障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1.
"抗争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解释概念。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公民及公民社会立场,较少关注抗争事件中另一个重要行动者——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内在策略。少数探讨抗争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注重对微观过程的分析与解释,而较少涉及具体有效的行为策略。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社会抗争事件时主要运用了"摆平"的行为策略,即地方政府较为被动、消极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根据对特定社会抗争事件是否超出管辖范围的可能性估计,选择性进行应对;在应对社会抗争事件时,运用拖延、收买、欺瞒、要挟、限制自由等方式,尽量实现属地社会表面上的暂时性稳定。这是因为,受到"上下分治"以及"经济发展主义"和"有限任期"、"一票否决"等体制机制的共同影响,地方政府运用制度框架内的方式应对社会抗争的动力较小,甚至无法使用。同时,刚性压制的方式受到了中央的严格控制,并且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社会抗争。"  相似文献   

12.
造成地方政府官员诚信不足的原因很多,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应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地方政府官员的诚实守信;规范干部考核晋升制度,构建地方官员诚信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惩戒体系,筑起失信行为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巨额信贷投资引发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当量与结构的双重风险。为偿还因政府举债、政府担保以及政府救助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大肆举债,债务规模已濒临国际警戒线水平,极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地方政府债务难题源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其财政收入无力平衡事权支出;地方政府GDP盲目崇拜,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产业趋同、重复建设;政府过度干预企业市场化行为,民间借贷、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滞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乏"主体管理人"、"效率管理人"、"监督管理人"以及"信息管理人",臃肿的人事机构也给地方政府支出带来了不少负担。若想从根源上阻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复燃,需要从体制层面与制度层面进行探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预算法制度以及建立综合预警评价体系,以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省管县"改革的推行旨在改变县级政府受制于"市"的旧状,通过"扩权强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决策将可能衍生决策失误、权力滥用、矛盾激化、区域摩擦、盲目逐利求绩等问题,综合分析这些问题进而探讨县级政府决策制度化建设的机制走向、制度走向、法律走向、绩效评估走向,将益于"省管县"改革的顺利推行及县级政府决策制度化建设的思路拓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共谋行为"是组织行为的逆向选择,在政府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其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以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对政府共谋的内涵,政府共谋行为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运行机理等了系统的阐释,提出整合政府权责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组织协调机制以及完善监督机制等政府"共谋行为"的治理策略,以期为治理该行为、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睿  刘红芹 《公共管理学报》2012,(1):9-16,121,122
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发展中,地方政府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调整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促使地方政府增加社会保障开支以促进社会公平。采用199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研究显示,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的财政开支上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影响;地方政府在回应中央政府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其行为并不同于"晋升锦标赛"所归纳的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一元竞争模式,而是演变为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下,地方政府分别参与不同目标竞争的二元竞争模式。在既往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考察的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和地方所处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的分析提出二元竞争模式以弥补"GDP晋升锦标赛模式"对地方政府行为解释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受到"自利基因"和"逐利天性"的驱使,企业在承接公共服务时往往会出现规避公益性服务、提高服务价格、漠视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等"撇脂"行为。这不仅会引发公共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和均衡性的流失,更易诱发政府开启利益输送通道、社会组织产生"自利性效仿"、公民加剧"剥夺感"等恶果,对协作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从公共价值的理论视角分析,"撇脂"问题的实质是私营部门的"自利性"与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之间的价值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在于改变公共服务协作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因此,需要在构建合作治理的宏观视域下,以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立法、平等合作机制、政府的"元治理"职能来引导私营企业自觉约束自身的"撇脂"行为。  相似文献   

18.
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权制的实施使政府间关系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间横向联系日益增多。横向地方政府作为互不统辖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间的竞争有日趋增加之势,相应地方政府之间的争议不断增多,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加以关注。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法约尔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其建议为:实现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设立横向间独立协调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利益有效表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构建和谐农村的必要条件和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源泉。农民利益表达权的缺失源于过于强大的官方话语和精英逻辑、地方政府恣意扩张的逐利行为、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党权威对农民话语的压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且自身拥有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本不足等因素。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应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重塑乡村治理格局、引入协商民主载体以及提升农村社会资本存量,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危机爆发之时,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与常规决策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以政治学中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地方政府决策者作为"经济人"的一种行为决策的特点,并研究其局限性,最终针对政府的理性行为决策提出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行为决策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