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惟英 《北京观察》2002,(11):43-45
社会中间人群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他们的未来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科技时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很大一部分会来自社会中间人群.  相似文献   

2.
"严打"与西藏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处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长期面临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国际敌对势力也企图把西藏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从西藏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出发,以史为鉴,"严打"是必要的.同时,"严打"还应结合西藏的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建国 5 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实课题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探索和研究了如何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面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开辟了应用复杂科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新局面。本文作者即从自然界的燃烧现象与社会的无序、动乱状况类比入手,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和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原理、机制,并详细论述了中国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党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以合作协商为基本愿则.既体现了民主,又实现了集中,具有强大的社会稳定功能.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强调中产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形成了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论".考察"社会稳定器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发现中产阶级并不总是具有稳定社会的正功能,中产阶级也会引发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正功能;相对于社会稳定和冲突,社会和谐才是更高的社会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8.
张虹 《前沿》2004,(6):190-191
中间阶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社会中间阶层壮大是现代化国家消除贫富差距 ,进行合理社会流动的必由之路。中国必须在对中间阶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促进中间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要想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按小平精神,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先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的思想、生活,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消极因素。只有农村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原有的社会管理理念、模式、机制、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要求,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客观认识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认识,重视源头治理,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预警机制,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社会稳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怎样发展社会稳定,不仅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研究和重视新时期社会稳定的本质、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对土家族传统婚姻文化在当代的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土家族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族际通婚和通婚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近亲婚配在逐步减少;未婚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有配偶率则大幅度上升;早婚有下降的趋势,初婚年龄则呈上升趋势;离婚比例有所增长;择偶标准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时代特征;婚姻仪式简约化;等等。土家族婚姻的变迁带来了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未动摇传统家庭的基本结构,传统家庭的相对稳定是土家族社会在当代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我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意义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社会公民权利回归的历程分析,总结浙江的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培育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要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描述了虚拟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的差别,分析了当前虚拟社会的主要特点,从理念、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尝试性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应当把握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樊金山 《桂海论丛》2008,24(6):56-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法理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心理,而对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优化与重塑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7.
许珍芳 《桂海论丛》2006,22(3):2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关键是通过认知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干预或消解不良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通过激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试析社会稳定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人权保障一样,是政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代社会,社会稳定与宪法自由、经济发展及社会共识密切相关.社会稳定同时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要求或政治思维方式,在某一文化中被认为是有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对稳定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中的国家”理论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命题上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行动策略的实证分析框架。运用该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妇联的政治资源在组织中具有要素性、工具性和阶段性等特征。这表明政治资源并不必然导致资源依赖症。因此,需要准确把握政治资源,在科学定位妇联的本质职能、明确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健全各项制度,提升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