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法哲学思想是把公意(普遍意志、共同意志)等同于单个人意志本身,并把单个人意志视为自然状态中的自由,从而取消了其在文明社会中以现实自由面目的存在。这对于解读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立法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正由于卢梭法哲学思想固有的不足,因而该思想折射下的意思主义立法例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相似文献   

2.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财产权之一,它对财产的流转和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物权制度。而且目前的形势为物权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在物权立法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物权法的体系结构、物权行为的认定、各种具体物权种类等等问题。只有对这问題进行了充分又科学地考虑,才能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本文仅就物权立法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宏光 《世纪桥》2012,(1):57-58
物权无因性原则作为法律行为的一部分,这在彼邦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法中则弃而不用。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对于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原则存在与否以及是否运用,长期争论不休,最终也无妥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强势物权人寻租获利的动力导致一些竞争性物权滥用,而不受限制的物权滥用是公权力的代理人滥用公共物品的诱因。被物权人俘获的代理人收受物权人的寻租投入,其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这些群体还要承担更多的给付,这种支付不在经济市场而在不对称性政治市场形成。因此,限制物权行使的物权社会化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展洪德 《学习论坛》2006,22(6):76-77
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立法,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有立法状况,遵循物权法定原则,综合考虑森林用益物权种类的系统性、森林资源概念的正确界定,以及立法技术的科学处理等因素来建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6.
动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动产物权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妥当会破坏社会稳定,延缓经济发展。根据引发原因的不同,可把动产物权纠纷分为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和由于法律条文不完善而引起的动产物权纠纷;按照动产物权客体的内容,又可将动产物权纠纷分为资金动产物权纠纷和工具动产物权纠纷。对制定一部完整的物权法的几点建议:明确权责、明确规定“政企分离”、扩大保护范围、完善救济权制度和完善免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崇敏  王慧 《学习论坛》2005,21(11):77-78
在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学界就担保物权的立法定位存在很大分歧,其根源就在于学者对于物权的一些基本观念和范畴的认识存在分歧。从我国物权法研究的现状来看,担保物权的理论化之路不合时宜,而备受忽视的制度技术化之路有助于解决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担保物权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张武  黄宏 《世纪桥》2007,(2):52-53
目前,物权立法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的核心问题。而充分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第三人的利益实际上正是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化身,社会整体正常的经济秩序就是由一个个第三人连接起来的。”本文结合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原则和物权行为理论进行评析,进而提出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来保护物权变动中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一、物的界定物权法早已出台,但是对于什么是物权法上的物,仍然不很清晰明了。根据盖尤斯的解释,罗马法上的物的概念分为有体物与无体物。法国民法继承罗马法也将物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将权利也作为物的一种。德国民法受到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等民法草案的影响,将物限定于有体物,进而将直接行使于物之上的权利界定为物权,是为现行法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物权行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物权行为理论由区分原则、无因性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所支撑。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法中处于基础理论的地位。这一理论使民法体系及法律关系更加清晰;在保护善意第三人方面,这一理论弥补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不足;它的主要意义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解释及对市场交易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物权争议可以分为双方物权争议和三方物权争议,双方物权争议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而三方物权争议一般应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但在例外情形时也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物权和债权是紧密相联的,当事人在动产物权选择的法律与在合同中选择的法律会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发生冲突时,法官应主动查清当事人选法的合意,而不可径行认定动产物权的法律选择无效.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城市建设中的一些较为激化的矛盾属于物权纠纷,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其中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就这些纠纷展开分析,力求给政府依法行政,在城市建设中妥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物权法的立法任务刻不容缓,立法机关已正式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鉴于不动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不动产物权法应当是我国物权立法的重点,而不动产登记制度又是不动产物权法的基本制度,在不动产物权法中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笔者在物权立法之际,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付丽 《世纪桥》2011,(1):53-54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关于我国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讨论更加激烈,本文以解释学的方法对《物权法》的条文进行分析,欲达到对我国《物权法》所选择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行准确的判断与合理的解释。由于《物权法》关于物权变动模式规定的不完善,在对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进行定位的时候必须结合其他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以债权形式主义为主,以相对的债权意思主义为辅的结论。最后,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分析我国此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以劳动实践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的需要演进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在人的劳动实践的推动下,人的需要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归宿必定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元波 《探索》2007,1(5):117-121
本文分析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与物权属性,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是制约农地流转的关键,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有关.要加速我国农地市场化进程,就必须按物权理论规范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从产权安排上克服我国农地市场发育制度瓶颈.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法》第196、197条规定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非诉讼程序。非诉讼程序的审查标准以形式审查原则为基础,仅对主债权、担保物权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拍卖、变卖抵押物。非诉讼许可裁定的立法例借鉴了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具备了"物的执行名义"。同时,基于非诉讼程序缺乏对实体争议的审查,也应当给予债务人、担保人相应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8.
胡长明 《探索》2005,(4):185-189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建议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造中引入“农社共有制度”,在物权法上增加和明确这样的共同所有的形式———“农社共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就于法有据,为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制从传统土地集体所有制向现代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性转变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赋予了农民实实在在的物权。但《物权法》的条文也清楚地表明,它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它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农地新政为它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将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履行职责,修改、完善中国的物权法,充分保障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于忠龙 《唯实》2006,(9):93-97
对破产法中职工优先受偿权利正当性的论证,民法的优先权理论碍于其局限,实际论证效果并不理想.而从经济法内物权(活劳动力权)出发,即可以得出:它是社会化生产正常运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之所在;是当代人权法治化发展的必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必要设立经济法内物权,从而为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供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