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人签名,加盖  相似文献   

2.
警察厅的“交通统计”、交通事故的原因分为三大类,即驾驶员、行人、车辆,因驾驶员产生的事故约占95%,行人约占5%,属于车辆保养不善的占0.5%以下。事故原因驾驶员占压倒多数。从表1对事故的分析中可看出机动车事故中约有80~90%是人的因素引起的。在事故中,除违反道路交通法.超过安全速度,注意力不集中等表面原因之外,还有表面原因背后的原因,这里即有作为间接原因的人的特性,也有认识迟缓、判断错误等直接原因。如表2所示。由上可知、事故的真正原因是从人的心理、生理因素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们之间相互有着复杂的联系。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因素分析与识别的DEMATEL分析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系统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即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给出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从而在众多驾驶员相关因素中找到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论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的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肇事车辆的车速鉴定是确定交通事故的性质、分析发生事故原因的重要证据.又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根据牛顿运动学原理、车辆的结构、运动特性所进行的事故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计算过程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但无法对整个事故的过程进行模拟再现。为了适应《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事故分析车速鉴定计算中引入新的计算模型和理论,对事故分析计算进行研究、分析,使得事故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故过程。  相似文献   

5.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先行官”。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一大公害。因此对交通安全开展全方位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分析交通事故的心理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保障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速“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路交通,是由人、车、路三要素构成的,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人车路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据国外研究表明,大约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信息处理错误造成的,其中知觉错误约占55%,决策错误约占40%,反应错误约占5%。这就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汽车交通事故原因时,人们常常会说:“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话。这样说虽然不够准确,但也指出了驾驶员的注意对安全行车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驾驶员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道路外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道路外交通事故时,要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一样,通过事故现场调查,最后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交强险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金对道路外交通事故同样适用。在事故现场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但涉及同道路外交通事故有关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方面已超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相似文献   

8.
引起出租车交通事故频发的因素很多,出租车驾驶员的心理因素是人的因素里面最主要原因。出租车交通事故频发的驾驶员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利益最大化作为驱动力是违章、疲劳驾驶、事故频发的最主要原因;侥幸心理挑衅着安全意识;搜寻路旁客源,使行车的注意集中度降低;过于自信与麻痹大意共存;多种因素引起不良情绪,影响行车安全等等。加强和改进某些方面,有效降低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创造安全、有序、和谐的运营环境。  相似文献   

9.
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法律责任应依据不同风险对事故主体和责任类型进行区分。在自动驾驶汽车生产阶段,存在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风险与难以进行特殊道路路段测试的安全风险。在自动驾驶汽车应用阶段,基于发生事故后的事故责任和保险责任的认定,存在自动驾驶系统与驾驶员的过失风险和故意风险。根据不同风险类型,在坚持自动驾驶责任主体否定论的前提下,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规制路径应从民事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两方面展开。在民事责任方面,驾驶员与自动驾驶系统本身均不适合责任承担,由生产者一方承担责任更具正当性,并应同时引入责任保险制度作为社会化救济方式。在刑事责任方面,生产者因为设计缺陷或者未履行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安全管理义务并发生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交通肇事过程中驾驶员的刑事责任,则应该根据自动驾驶汽车的自动化分级进行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消息和参考数据。方法将83例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进行法医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男性死者明显多于女性死者;死者年龄多见于30~60岁;案发时间以12~14时、18~20时最多,以秋、冬季节较多;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驾乘摩托车占39.5%,步行占23.6%,骑自行车占13.1%;肇事车辆主要为小轿车、货车、摩托车,分别占27.6%、26.2%、25.0%;案发地点以主干公路为主;死亡原因83.1%为颅脑损伤死亡。结论有关部门应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加强机动车管理,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过程中,事故发生时车辆速度的鉴定是事故认定中需要的重要依据。事故车速的确认是形成事故过程证据链中必要的环节,也是为办案机构提供事故方驾驶员在控制车速方面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的重要证据。因此,在进行车速鉴定时要根据事故的形态和采集的信息,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车速计算方法。这里系统地归纳分析了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监控信息测定法和人体特征损伤分析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机动车辆驾驶员的情况很复杂,因而确定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责任主体和诉讼主体时也十分复杂。根据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二元说",确立赔偿主体应对所有人自主驾驶和受雇人驾驶、盗窃驾驶、分期付款买卖、车辆买卖未过户等十种情形进行客观分析,以此来确定各种具体情形下的事故的责任主体和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13.
汽车安全带损伤是车内人员尤其是驾驶员常见的一种损伤形式,认识不同种类安全带所致损伤的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判断,对交通事故分析及事故后的施救都将提供有利的帮助。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汽车安全带损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尽管开车超速的人有增无减,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非常惊人,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汽车设备及监视系统的发展、纠正违章驾驶技术的改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目前在众多的交通事故中,行人被撞死的比率并不低,特别是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被撞死的占12%以上。有资料显示,被撞死的行人中,喝醉酒的比例在逐步上升。 在美国另一件令人担心的问题是,老年人驾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据美国全国交通管理系统预测,到2030年,65岁以上的驾驶员将比现在上升一倍。目前,有关方面已着手研究,为了以后方便年龄较大的驾驶员,打算在前挡风玻璃上通过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两类事故,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损害赔偿难的困惑。主要原因是责任人赔偿能力有限、双方难达成共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增多。增强保险意识,实现道路事故车辆风险转移,提高赔付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工作和执行制度,启动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5~2006年受理的交通事故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损伤特征、损伤部位以及与事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对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案例中损伤部位与伤残程度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目前,我国正处在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期,全国每年发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分流区是事故多发路段,导致事故的因素多种多样。考察2013—2021年发生在四川省高速公路分流区的适用一般处理程序的486起道路交通事故样本,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驾驶人、低驾龄驾驶人、载货汽车、超载车辆、潮湿路面、低能见度等因素对分流区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从特殊驾驶人管理、货车联合监管、超载车辆治理、标志标线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降低该类区域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时代发展 ;现行法律法规中 ,某些条文的不明确性及不易操作性 ,导致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事故处理人员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对条文进行运用。笔者就实际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易引起分歧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中的几个问题 ;2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3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 ;4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质量的高低对事故案件的后续工作存在重要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工作存在勘查工作不细致、不全面,遗漏关键痕迹、物证,勘查程序不合法、不规范,勘查方法不科学、不严谨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通过现场分析检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与分工负责制,提高事故处理民警法律素养和现场勘查技术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