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生禄 《学理论》2009,(12):227-228
研究文化生态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确立一个基本的文化生态观,这是前提、也是基础。文化生态观即是对于文化生态及文化生态形成、变迁、价值意义等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所具有的基本态度。本文认为要深化对文化生态的研究,需要确立基本的文化生态观.如此才能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生态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姬君彩 《学理论》2020,(11):19-21
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传统文化和谐基因与其文化精髓,对当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6)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的立场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可协调发展的生态思想,以此思想的历史源头为起点,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合理内涵,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能为更好地处理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解决路径,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文化和谐,而和谐文化局面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只有文化生态各系统之间和谐发展,文化和谐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而农业是这一转换的直接场所.马克思从对土地肥力的掠夺和对劳动力的破坏两个方面批判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农业生态危机,并指出“合理的农业”只能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或“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既能克服小农经济下家庭分散经营的地力浪费问题,又能缓解传统规模化经营方式下提高农业生产率与保护及改善土地肥力之间的矛盾,为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前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高压反腐和全面从严治党激发了中国"政治生态"的话语热潮,然而,当前的"政治生态"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实践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界,政治与生态基于不同方式的结合而形成了生态政治学和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已发展成为包含不同理论流派和理论分支的成熟学术领域,而政治生态学则研究较少。中国现有的泛化的政治生态话语、文学化描述的政治生态话语、本末倒置的政治生态话语存在生态观的严重迷失。要走出生态观迷失的困境,建构政治生态学理论,需要在生态内涵上实现个体性评价向结构性和规则化观念的回归;在生态伦理上实现从道德整体主义与等级制向个体生命伦理与互利共生关系的回归;在生态运行方式上实现从一体化结构的单向控制向多元分化与制约平衡的回归。当然,生态学的政治价值是有限的,除了"自然正义"以外,我们还需要求助于"社会正义"作为现代政治转型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树立和谐的生态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松林 《理论导刊》2006,1(3):49-50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环境的不当认识和失范行为。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态观,变革工业文明不当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样式,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新生态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当前环境和能源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二敏 《学理论》2009,(11):79-80
由于科技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生态意识以及生态能力的缺乏,人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沦为“我一它”关系。为改交这一困境,生态女性主义在关爱伦理的基础上以“圣杯”之思行使“关怀”与“联系”之权,运用“女性原则”。确立“德性主体”进而培养生态人,为建构和谐自然、和谐地球及和谐宇宙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构建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获取思想资源,作为传统的经典文本,《周易》中包含的生态智慧值得充分挖掘。其"生生之谓易"体现了天地具有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揭示了生态的连续性与持久性。而"与天地相参"则着重体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有为和挺立,强调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周易》中的智慧对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当代生态文化,必须发掘、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由此出发,本文从自然本体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管理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思想为生态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宝贵而深刻的启示。最后,本文指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儒家法律传统中的无讼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从本质上讲就是儒家法律传统.无讼的"和谐"观是儒家法律传统的终极追求.农耕文明、家国一体和法即刑的法律观等共同决定和影响了中国无讼和谐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无讼和谐观中有关道德教化、以人为本、犯罪预防、调解至上等思想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和谐理念资源,包括基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和谐自然理念,基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于"中和中庸"的人际和谐的理念,发掘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一些精炼表达,探讨传统和谐文化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珊  杨仁斌 《学理论》2015,(7):222-224
本文以农业院校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生态文明观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探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农业院校应如何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成长为顺应时代要求,有担当,懂环保,践行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马丽娜 《学理论》2010,(4):53-54
传统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其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组织;其三,传统文化有利于积累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其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制定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政策;其五,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六,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所关注的焦点与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关键性论题都是与和谐二字息息相关的:活力是和谐之源;稳定是和谐之基;代价是和谐之痛。因此,深刻把握邓小平的和谐思想,对于更好推进我们当前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论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自然观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如下: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而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