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王彬  王美力 《学理论》2013,(9):48-49
道教和佛教不断发展兴盛,儒学的"独尊"地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佛道二教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三教纷争的问题,各派学者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些观点都不是站立在儒学的立场上提出来的。王通自幼受儒学熏陶,勤奋好学,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将其"中道"的观点,合理地运用到了如何处理三教关系上面,明确地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这是第一次在儒学的立场,吸收和借鉴佛、道两家的思想,兼容并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也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家在处理三角关系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宏大的事件。儒学之所以能在三教合一中发挥主导作用,与其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儒学的主导作用既体现于三教合一的历史进程中,也体现于三教合一中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摄中。三教合一的本质是佛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向儒学的妥协,实质是儒道佛三者在儒家伦理主导下的伦理归一,这个归结点,就是儒家伦理。  相似文献   

3.
梁琳 《学理论》2009,(11):27-28
“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发展都起着深刻的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道、佛”三家关于生命伦理的思想各自都具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价值。开展深入研究三家生命伦理的思想,思辨地对待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吸取精华,弃其糟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才能指引我们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李雄燕 《学理论》2010,(6):80-81
《红楼梦》中儒释道诸家思想异彩纷呈。但由于曹雪芹的人生际遇及清代重儒佛轻道的文化政策,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道家文化取不够重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精神主要是儒学。儒学的仁义之道、和而不同、经济调均、仁民爱物、为政以德等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对于提高个人素质,都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在有些人受到20世纪批孔的影响,在不太了解孔子儒学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儒学,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6.
在儒、佛两家互动互补的过程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和以佛性为代表的心性论,在心性思想上表现出广泛的一致性。本文主要就儒礼和佛戒的内在思路和自我价值判断的一致性追行论述,说明两家的心性论虽然在表象上相去甚达,但实质上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吸取容摄。  相似文献   

7.
闫周秦 《学理论》2009,(5):40-41
儒学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任何外来思想都不可代替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回避其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儒学的主体思想毕竟已经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儒学又必须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儒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才能获得它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8.
琴歌系用古琴(即七弦琴)伴奏、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木歌曲。其简约恬淡的演唱风格深受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它清新委婉的旋律与诗歌吟诵密切相关;以声依吟的节奏又受制于诗歌节律;而古琴本体的器乐特征造就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2)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思想,在民本思想方面两者有着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认清两者的共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贯之道"是一个涉及儒学主题的大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儒学一大"公案"。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蔡元培、张岱年从人生哲学上解读,认为孔子"一贯之道"即曾子所言"忠恕";蒋维乔、胡适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西洋论理学中所说的归纳推理",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谢无量、冯友兰、范寿康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民国时期对孔子"一贯之道"的不同解读,显示了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大背景下思想家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即在一种二维视野中对孔子思想进行诠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构成了民国时期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孔子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志方 《学理论》2014,(20):148-149
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与佛道等成熟的宗教一样,都存在"神通"现象。但萨满教对待神通的态度,与佛教、道教都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萨满力图求取和运用神通。佛教对神通持存而不求,知而不用的淡泊态度。道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曾非常重视神通的获取和运用,但随着内丹派及丹法成为道教主流,其对待神通的态度逐渐与佛教趋同。从本质上讲,萨满与佛道都在追求"通天彻地",而神通,则是萨满与佛道接通天地万灵的神秘渠道。  相似文献   

12.
奔溪 《瞭望》1992,(47)
闲来无事,免不得要胡思乱想。想过了“文圣”与“武圣”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不知怎的,又想到武术与文术上去了。武术,是我们的祖传“国粹”之一,据行家们说,是由来已久。不过武术的祖师爷究竟是谁,恐怕很难论定。除了世俗凡人早有习拳练武之风和游侠之徒以外,武术大抵与佛道两家大有关系。从武侠小说和世间流传的武术“门派”来说,就有什么十三门八十一派,五花  相似文献   

13.
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的思想理论和治疗方法作了介绍与思考 ,以期国内学者对此给予积极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 ,作者把意义疗法与中国的儒、道、佛作了比较分析 ,并期望中国本位的精神疗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9)
"民国"时期因为新旧时代嬗变的社会背景,新儒学流派新生的同时伴随着一众优秀新儒家学者的涌现。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现代性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4)
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以其“直指人心”的心学思想著称于世,但他的这种思想被后世许多研究者视为异端之说。本文从“淮南格物”论,“百姓日用即道”以及“愚夫愚妇所以为学”的平民化教育三个方面变换角度来论述其思想,旨在阐述王艮的思想不应被视为异端,而只能认为是具有平民化特质的儒学。  相似文献   

17.
孙振民 《理论导刊》2008,(6):124-125
圣人思想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内圣外王之道,几乎涵盖了儒学关于做人的道理和治国平天下方略的全部意蕴.内外兼侈,圣王一体,和谐共生,乃至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把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与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研究,纳入当代和谐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重构的大视野.深入挖掘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化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2)
自古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便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向了顶峰,奠定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儒学主张内圣外王,重视"仁",主张先修身后立业,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希望可以通过修身来弘扬"善",消除"恶"。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修身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儒学的修身思想为切入点,归纳修身理论的影响和实现方法,阐述其意义,增加人们对儒学修身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的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相似文献   

20.
现代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分野,受中国的现代转变驱动。现代政治促成多元社会,引发中国传统儒学的聚变,儒家独占国家统治思想资源的状态因此终结。两个相互连接的变化,让传统儒学从一家独尊转变为一家之言:政治与教化的合一结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内嵌关系,相应告终。现代尝试重建儒学的部分人士,总是心怀一种重光儒家独尊的意念,这是与现代处境相悖的想象。对重建儒家的尝试者来讲,正视现代变迁大势,据守社会领域,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尽力聚集社会文化资源以成富有见地的一家之言,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品质,可能是重兴儒家的恰切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