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海峰 《理论导刊》2006,3(8):46-4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种面向人生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和人的发展理念的进步,其基础内核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我们的社会和人的实践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相似文献   

2.
胡亚娟 《学理论》2012,(35):69-70
人本主义运动后兴起的两大心理学分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它们几乎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人本主义运动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对孪生兄弟,既同宗同源,有着类似的核心价值观,又在二级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上存在分歧。存在主义心理学所阐释的人性,尽管依然包含人本主义的特色,但他更朴素和归真,更接近人本性。  相似文献   

3.
卢洪涛 《理论导刊》2006,(12):106-108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8)
萨特不仅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学家,萨特的所有哲学作品和大部分政治活动都与"自由"紧密相连。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又被西方哲学界称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黑格尔的自由观和之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学家们关于自由的观点和学说的基础之上,萨特结合自己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对个人自由作了深入、详尽地论述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比较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由观。  相似文献   

5.
萨特自由理论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前坤  赵原 《学理论》2009,(17):50-51
萨特的自由理论有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本体论的自由-个人的绝对自由到实践中的自由——行动介入的自由的转变。历史渊源、社会环境、童年生活是其绝对自由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转折。最终形成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6.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非指导性教育模式的教育观中。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罗杰斯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2)
周作人被视为民俗学发端史上的关键人物,他对民间文化和民众生活格外关怀。他的自然人性论、对民众精神的关心、对性灵自然的歌颂都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民间立场。今天,当我们面对日益复杂化的民间文化时,仍需秉持人本主义的态度和理想。  相似文献   

10.
崔盈 《学理论》2012,(23):221-222
国际法律制度价值取向的人本主义转向,要求运用生态话语来诠释和重新解构高等法学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生态关系,并为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动力.国际商法课堂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多元环境体系,影响教学评价的各类生态因子间呈现多维复合的样态,借助生态哲学理念,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商法教学的非生态化状态及成因,并以此为契机寻求构建动态、平衡、和谐、实用的生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赵颖  刘静璇 《学理论》2009,(9):67-68
汶川地震不仅震动了四川更震动了整个中国,在随后的抗震救灾中,从国家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到武警官兵奋力抢救瓦砾下的生命,再到每一个捐款捐物、排队献血的普通百姓,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中国大地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全国上下体现着一种对同胞的关爱。这其中都体现着一个理念,即人本主义,现代的人本主义主要来自西方,它在中国的影响传播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更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必将对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问题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本主义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间不乏有高潮和低谷。无论什么时期,在理论探讨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从而使问题研究陷入困境之中,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难以深入开展。在对人本主义问题研究中不但受到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差别的干扰,而且还受到语义学和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的局限。其中,人本主义概念内涵的多重性,人本主义思想来源的多源性,人本主义理论研究视角的多维性,理论与现实、意识形态、文化模式之间的张力等是主要困境,在理论上明确这种困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娜 《学理论》2010,(19):230-230
促进入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罗杰斯认为学生可以“自我选择且引领自己”,提倡意义学习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学会学习,成为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着重探讨外语教师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4.
刘苗 《各界》2010,19(3)
通过引入"太太的客厅"这一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沙龙等公共空间的东方版本,反应人对舒适、安全的内部空间的需求.把城市广场空间部分设计要素类比客厅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内部空间塑造方式在广场设计中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以成都天府广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和有机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凤 《学理论》2009,(11):25-2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入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16.
胡晶君 《学理论》2013,(30):328-329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也应顺应各方面形势的变化,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坚持人本主义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发展权利,理清关系,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丁蓓 《学理论》2013,(33):270-271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等方面存在的现状限制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中相关的教育学思想,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课程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来实现培养充满活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柯 《学理论》2013,(21):65-66
国家主义美学是权力美学的一种,与它所对应的,是人本主义美学。因此,顾名思义,国家权力美学主要强调一切为了国家,将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无限扩展,看成是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本主义美学在当代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是国家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的交织。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放在首要地位的始终是人民的利益,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为最大的追求。"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它的指导意义不仅对于当今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人本主义"理念,探究人本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人本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邓久芳 《学理论》2013,(7):30-3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等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借以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文化批判,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斗争需要从不同角度发展创新了这一理论,力图概述他们的异化理论,厘清发展脉络,比较同异,评析得失,以便找到一条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克服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