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编者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来有两种基本的范式:一种是以"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真理)为导向,另一种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第一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主线。在第二种范式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人们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广阔空间。本刊发表的4篇论文,围绕"问题与方法"这个专  相似文献   

2.
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社会上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但在学习中,大家感到有几个问题应当明确,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怎样才算真正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自己在长期学习中似乎也不十分明确,现将自己的一孔之见谈出来,与同志们研讨。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构成的。通常讲,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基本原理就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部分中。那么,马克思主义都有哪些基本原理呢?其中,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  相似文献   

3.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最近哲学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再认识的一个热点. 必须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区别开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过去,我们的哲学观念基本局限于从苏联引进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观念,我们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模式,从它那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观点.而教科书的哲学并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苏联引进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反映的是三十到五十年代苏联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认识,其中有许多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相悖的. 审视我国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 ,译介、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但以理解的视角检省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近 2 0年的研究 ,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们主要解释的是“引进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面对“原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自主的解释才刚刚开始。学术界在反思、批判传统解释及其产物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同时 ,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并解答了与理论活动本身相关的一些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触及理解活动更深层次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彼得洛维奇针对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垄断性"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批判,认为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他从对"人"的理解、异化与扬弃异化、实践与自由以及社会主义与政治四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重新解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的建构打破了苏联教条主义模式,恢复了"人"的地位,但却没有完全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走向了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型,二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是指由于时代主题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以革命为主题向以发展为主题的转型过程,亦即由革命哲学转型为发展哲学。当然,对此不能狭窄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既具有能为革命也具有能为发展提供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由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科学发展观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鲁碧华  黄华 《学理论》2013,(7):44-45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正《哲学笔记》(即《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一书是列宁从1895年到1916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读书笔记、批注等汇集整理而成的,其核心部分是1914年至1916年写成的八个哲学笔记本。《哲学笔记》是一部思想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价值。学习列宁《哲学笔记》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被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通过学习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关于"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出如何在"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义、本质特性、理论内容以及理解路径的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说,它是关于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放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即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批判性、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以实践性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故应放弃和清除那种被学科视界所分隔的理论布局和内容设计,在一体化视界中使之合逻辑性、合思想性.为此提出五种理解路径:恩想史理解、概念理解、本质内涵理解、理论功能理解和"具体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哲学范畴完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自我的理论想象,实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本性的自我理解,从而塑造了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发展的生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一场文化选择和文明融合,"实事求是"哲学范畴提供了对待、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本性和价值诉求,"解放思想"哲学范畴进一步提供了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完成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通过"解放思想"哲学范畴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自觉变革,当代中国哲学具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步性,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中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具有同马克思哲学的精神一致性,是文化兼容和哲学自我的创新形式。这是我们当前提倡"三个自信"以及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人类信仰史上最现实、最合理的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一项神圣使命。因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紧密相关。当代哲学以人性理解为主题的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并从哲学维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澄明了人对人的理解之具体要求。就此而言,实现个体信仰家园诗意的栖居决定了人对人的理解构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4)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对此深受启发。"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历史高度,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巍  高伦 《理论视野》2020,(8):87-94
布洛赫是西方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学界对其哲学性质的争论颇多,虽然布洛赫哲学呈现出人道主义哲学、新形而上学与"尚未存在"本体论的倾向,但若将布洛赫哲学肢解为相割裂的部分或者简单理解为上述部分的机械结合,便无法把握其哲学的总体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这三者是内在统一于"感性存在论"的。布洛赫充分领会了马克思哲学的感性存在论境域,因而,其哲学呈现出"感性存在""感性活动"和"历史的自然"三种主题。布洛赫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于他领悟了必须将感性活动中人的能动创造性与自然内在的可能性相联系,重新恢复世界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史佳庚 《学理论》2015,(6):34-35
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在作为大学本科生教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出发,对其中的物质范畴进行探讨,从而使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面向现实的实践指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实践范式的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哲学同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实现革命性地突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现实指导的"肯定",必须要对从社会历史中产生的传统哲学,为何不断形而上学地构建一个个体系化的理论实体,却被发展着、革命着的现实解构掉的否定历程,进行批判性地追溯和反思。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脱胎的"源"和"流",更好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解现代性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当前中国异常活跃的一个学术领域,要将这个领域向纵深层面推进,有三个"隐性"基础问题是值得审思的,它们分别是辩证法问题、事实与规范的关系问题以及市民社会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不能绕过辩证法问题,而要想摆脱来自于辩证法的隐性牵制,就只有切实地对这个基础理论问题予以再思考;只有从融合了事实性的规范性中,我们才能洞见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坚实内容;市民社会其实是马克思政治哲学问题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只有充分理解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实质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