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经济平衡发展和重视市场作用早在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布哈林就指出,其基本的经济观点,就是经济的动的平衡观点和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他认为,在过渡时期要做到经济的动的平衡发展,必须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政治和经济的关系。1、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布哈林反对当时的两种观点,即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转到工业,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以及保护农民经济,免除用于工业的一切赋税。他反复强调工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工业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基础上,在工农业结合的条件下,工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他还注意到轻工业周转  相似文献   

2.
当前,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按国际通行标准,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四川省应从多方面拓宽工业反哺农业的渠道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业发展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由此开始的农村改革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开创了我国农业的新局面。10年前,安徽省滁县地区的凤阳人,挣脱旧体制的羁绊,率先创立了“大包  相似文献   

4.
1989年,在全国工业生产速度迅速回落中,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安徽省铜陵市,王业速度仍增长15.3%。日前,记者就在治理整顿中如何求得稳定发展等问题,走访了安徽省铜陵市市长汪洋。汪洋认为,治理整顿的目的是把过热的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但并不是不发展,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发展速度越慢越好。他结合铜陵的实践认为,在治理整顿中求得稳定发展,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但应该达到的速度还是要争取,特别是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原材料工业和支农  相似文献   

5.
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条件现在已经成熟。中央不失时机作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工业反哺农业立足点在“哺”而不是“补”。现阶段,要着力做好培养农业的“造血”功能、处理好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之间的衔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所具备的条件,结合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得失,认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实现.并提出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收私营企业参与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等四条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知识经济是尽快提高陕西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而这种转换和转移一方面要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做为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也不断将知识信息渗透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中。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瞭望》1986,(26)
苏南农村以及全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实行“以工补农”的办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合我国国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实行“以工补农”,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因为在乡镇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农业出现了“危机”,需要工业给它打点“强心针”。长期以来只搞农业单一经营的农村,一旦办起了工业,就出现了新的矛盾:工业的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9.
郭新梅 《学理论》2011,(19):72-73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发展农业现代化,既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示范作用。但我省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上存有许多羁绊,为此,要针对我省农业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84,(48)
最近,胡耀邦同志在苏豫皖三省视察时说,没有农业的翻番,工业翻番是困难的,即使工业翻上去了,也不会牢固……因此,农业翻番了,工业翻番才更有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更有希望。 那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改革将如何继续发展,农业怎样实现翻番?就此,本刊记者访问了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请他就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发表看法: 最近五年农村改革的成就如何,其特点是什么? 何康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业发  相似文献   

11.
化肥、农药、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初始环节,它的供给状况如何、市场是否稳定,将对整个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去年底至今年初,安徽省和巢湖市有关部门对巢湖市农资市场进  相似文献   

12.
豫中行(下)     
从农业里长出工业 在我的家乡苏南,由于有社队企业的底子,乡镇企业在这十几年里发展很快,并在工业化过程中以工补农,也推动着农业的新发展。在中部地区,农村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不适合走苏南的路子,而宜于先在农业里边做文章,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原始积累,逐步向工业化过渡。我把这叫做“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夹缝里找出路”。 这样找到致富路子的地方,我在别处见过一些。在漯河临颖县南  相似文献   

13.
三次产业协调尤其是工农关系协调是一国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的就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经济利益互利互惠的新型工农关系,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托底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必须立足改革创新大环境,准确识别当下面临的现实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以工促农与增强"三农"自我发展能力并举、统筹工业与农业互惠互利发展、建立工农互惠长效机制等三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一 何为农业产业化?当前学术界仍有颇多的争论。由于观察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存在差别,有的从农村 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观察农业和农工商的关系,认为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工商一体化,是个体的联合或结合,而不是质的归一;有 的从工业化、社会化角度来观察农业产业化,主要强调农业方面 的事情是要“按产业来组织和发展农业”,要把农业“化”到工业 方面去,或者是“化”成象工业那样;有的从农业角度来观察农业 产业化,认为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还包括工业和商 业,甚至文教、卫生和服务行业,即:“产前、产…  相似文献   

15.
“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这一布局主攻方向是关中。关中要发展,就要把农业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农业上去了,关中经济也就上去了。从关中的整个经济状况来看,工业有相当基础,农业条件也很好,但农业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工业大而不强依然是我国工业的显著特征,走向工业强国是推进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2012年5月2g日,  相似文献   

17.
尤淇  林田 《瞭望》1985,(33)
最近我们到江苏南部的无锡、苏州一带农村作了一次旅行访问。沿途见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感到,乡镇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业怎么办?通过调查,我们觉得:苏南农村的工业化既可能催促农业加快现代化步伐,也可能导致农业枯萎。  相似文献   

18.
赵明 《瞭望》1986,(26)
苏州农村,是我国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实行“以工补农”的地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正在向“以工建农”发展。 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始于七十年代初。那时,刚刚萌生的乡镇企业多半依靠农业积累的资金、农村廉价的劳力和简陋的设备创办起来,它们“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在农业这个母体上吮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从1949年到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6倍,年平均递增5.3%,尤其是三中全会以后的八年,年平均递增10.5%.农业的发展不仅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结构,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使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解决十一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为了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由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集体和农民三个层次组成的新的农业投资体系,"三位一体"共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一、紧缩工业投资规模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根据一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以后,国家财政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