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俗称东巴文。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说:“纳西象形文是一种比汉族甲骨文还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此可以想见东巴文的悠久程度了。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了宣传民族政策,传达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怀,派出中央访问团奔赴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开展工作。我参加了首批派出的西南访问团,有幸结识了我国著名学者、民族学家,时任访问团副团长的费孝通同志。如今虽然60多年过去了,费孝通同志也已仙逝,但每当回忆起那段历史,费孝通同志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尤其是他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确定作出的卓越贡献,便会浮现在我脑海中。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 《当代贵州》2011,(21):62-62
《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第二次学术生命成果的一部分,收入了他1981年到1996年“行行重行行”,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龚育之先生是在中共历史研究领域中具有卓越建树的著名学者。在长期的党史研究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风格,包括由史及论的叙事风格、关心时政的学术风格、形式多样的写作风  相似文献   

5.
对如何准确地阐明中华民族的结构,费孝通教授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探索。198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作 Tanner 演讲,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论文,对中华民族结构的全局作了自成学术体系的纲要性论证。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1,(21):62-63
《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第二次学术生命成果的一部分,收入了他1981年到1996年"行行重行行",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找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致富道路。《行行重行行》及其续集的出版至今已经十多年过  相似文献   

7.
刘亚秋 《新视野》2015,(2):118-123
处理西学与中学之间的关系构成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年费孝通借鉴西学之人类学的功能方法,践行学术"救中国"之路;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费孝通基本还是秉持源自西学传统的社区研究方法,实现"志在富民"的学术旨趣。将西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基本是一种工具取向,其内在的精神层面则往往被忽视,如学术的"求真"意志。如此,西学在中国背景下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功用器具。在从事社会学的早期阶段,传统"中学"之内容又常被费孝通所轻视,他急于走出一条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从实求知"路径。晚年费孝通对社会学学科之问题,做了纲领性的反思。他从"心"的研究入手,意在突破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并在坚守社会学学科规训的基础上做古今中西融合、开放社会科学的努力,或可为突破社会学困境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静如先生的回忆之作《暮年忆往》在他80寿辰之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张先生是我敬重的学术前辈、著名党史学家。我认识先生20多年了,其间交往与日俱增,收益良多。  相似文献   

9.
他为何受到大师们的青睐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本刊记者杜梅萍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海外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杜维明先生都堪称一代大师,学界泰斗。能受到他们的赏识、赞许,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当然这背后也必有支撑起这荣耀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吴小如先生学术造诣深厚,在戏曲和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享誉海内外。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因为“认真、坦率和热情是吴小如先生为人处事的鲜明特点”.更因为他对传统国学的一往情深。因为热爱国学,所以他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国学的研究与传授。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在宁夏南部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也给农村文化服务和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和政府应借势而为,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服务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学者、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胡适先生,27岁任北京大学教授。 一次,他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他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而进行艰难的探索,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蔡元培先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4.
时间进入21世纪初,在国内学术界一些关注传统文化弘扬的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教育家周善甫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大道之行》,由享誉海内外的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5.
“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在年轻一代学者的著作中,陶东风著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是一部很值得注意的,很有独到见解的书。”该书1991年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记者:石主任,您好!著名理论家、党史学家龚育之先生离开我们已两年多了。去年年底,在纪念龚育之诞辰80周年之际出版的《走近龚育之》这部纪念文集,浸透着国内众多理论家、学者对龚育之的无尽思念与怀念之情。其中,您所写的《学者之范》一文,使人对龚育之先生的人格风范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您在文中提到“一直视龚育之为‘师、兄、友’”,并且与他“相识共事长达三十年”,可见您与龚育之交往之深。您能否谈谈龚育之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郭德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学者,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共党史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更加关注中共党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对推进中共党史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行行重行行 青山留足迹──访费孝通先生本刊特约记者韩宋燕北京的六月,骄阳似火。83岁高龄的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刚刚从河南考察返京,便风尘仆仆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目光不仅审视着社会现状,更关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到自己与其老师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他说:"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徐百柯著:《民国风度》,九州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读后感到,对"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命题,至今仍有继续探究之必要。对于潘光旦先生的"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费孝通先生强调了其重要性,但谦言"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而没有展开论述。所幸的是,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的演讲》中(后作为《民国风度》一书序言),对此做了较  相似文献   

20.
守望历史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这是两岸学者60年来第一次共同探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问题,寻找共同历史认知,促进两岸文化共识。章开沅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知名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