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荔波县以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为发展之纲,全力推进旅游发展大突破,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大提升、城乡大变化、环境大改善、经济大提速。为贯彻落实省委、黔南州委关于"一年内实现荔波旅游景区有个大变化"的要求,荔波县以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为发展之纲,全力推进旅游发展大突破,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后  相似文献   

2.
乡村美,村民富。仁怀市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推进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深挖旅游资源、打造配套产业等手段深入推进旅游扶贫,为仁怀农村推开了另一扇"致富之门"。一幅乡村美、产业强、村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酒都大地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抓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就是抓传统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旅游发展。从江县小黄村因侗族大歌而闻名,是远近闻名的"歌窝"。"现在,小黄村在外专门靠演唱侗族大歌挣钱的村民有540人。全村有53户村民在经营农家乐和歌堂旅馆,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8户从事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加工,全村每年创收超  相似文献   

4.
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双联行动、电子商务高度融合,全面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康县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整村整流域推进相结合,注重把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实施了道路硬化、房屋庭院改造、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沟道治理、通讯网络架设等工程,建成了村级组织综合服务中心、村民休闲广场、花园景观和乡村舞台,配套了小超市、卫生室、读书室、理发室、电子商务室,使一个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了村美家洁院净的新农村,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实惠,放大了扶贫整村推进效应.  相似文献   

5.
马芳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10,(18):69-69
荔波县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主题,着力开发特色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把荔波建设成为旅游大县。  相似文献   

6.
甘孜州稻城县赤土乡仲堆村海拔2900米-3100米左右,距亚丁景区仅20公里. 仲堆村依山傍水,共有86户原住民,高原田园风光与藏族建筑相互交融,是稻城亚丁景区周边保存最为完好的藏族村落之一,也是游客体验藏族生活与文化风情的绝佳旅游目的地. 2014年仲堆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2016年创建为四川省"四好村". 一个偏远贫困的小村庄凭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在"四好村"建设中,仲堆村都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藏历火鸡新年之际记者走进了仲堆村.  相似文献   

7.
盛夏时节,应荔波县供电局黄卫的邀请,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我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小七孔游览。小黄是一位热情大方的姑娘,几年前在小七孔水电站工作,对小七孔景区的情况熟悉,是我们此行的导游。 久闻荔波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邓恩铭的故乡,荔波樟江风景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而樟江风景区的小七孔则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一颗耀眼美丽的绿宝石;在荔波县城东南的茂兰地区(包括小七孔景区)建立的国家级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地区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最强的残存森林带,不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而且…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  相似文献   

9.
徐广国 《奋斗》2010,(7):7-8
<正>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途径。牡丹江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抢抓机遇,以镜泊湖旅游名镇为龙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有力促进了城乡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一、规划立镇,项目为本,高标准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决定着小城镇的品位和生命力。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坚持规划先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五"时期,荔波将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以全域旅游战略推动荔波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奋力决胜脱贫攻坚,建设好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荔波。继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评为"2015民生示范工程"后,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荔波县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荔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回望"十二五",荔波在省委、省政府打造旅游升级版的指引下,于  相似文献   

11.
杨理显 《当代贵州》2016,(37):50-51
正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黎平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民族文化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从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有序打造和推进,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侗乡黎平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大大小小90个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拥有传统村落数最多的县,这里的人们依山而住、逐水而居,过着"饭养身、歌养心"的悠然生活。走进每一个侗族聚居的传统村落,都会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是州委、州政府“支持黔西南州建设滇黔桂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和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而成立,下辖顶效经济开发区、安龙经济开发区和9个乡镇. 2013年成立以来,义龙新区致力于将龙广镇联新村纳西·科汪打造为“中国景观村落”.如今,一个集高端生态农业、民族新村、旅游和度假为一体的农村休闲娱乐中心初现雏形,联新村纳西·科汪也成为2015年度全省“百村大战”和全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寨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金沙县把践行"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作为新使命,积极探索和实践,推进生态文明与开发扶贫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幸福美丽新金沙建设。工业从无到有,单一的煤电产业发展成为电子信息、有机食品、新型建材多元化工业体系。中心城区、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村庄)三级城镇化协同、融合发展,美丽金沙建设画卷全面铺就。  相似文献   

14.
蜀事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我省开办县委书记培训班;42个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两节”前大额购卡下降19.4%;省环保厅每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相似文献   

15.
永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永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要选择旅游利用型发展模式,融入永泰全域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二要走农文旅融合之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发展;三要挖掘庄寨文化内涵,打造庄寨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四要探索建立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模式;五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永泰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尽管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长期冲击,然而江南传统村落无论从地区空间分布,还是自身内部结构变化均不大,表现出江南传统村落的顽强生命力。以T市桃园村为代表的典型江南村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村庄与外部周围环境、村民生产生活与现代经济生产、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平等对话并同步发展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生态型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两难问题,从而也为当前江南传统村落的振兴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走进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市井安乐,古树绵绵,千株古银杏迎风舒展,生机勃勃。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让妥乐村名声在外。2014年,这里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因保护和发展良好,被列入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同年还获得"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这方水土养人,生活有滋有味!"在春日的暖阳下,村庄也愈发温润美丽。  相似文献   

18.
姚远 《当代贵州》2014,(30):18-18
正一个是知名旅游小镇,游人如织,却受限于区域面积,难以突破发展瓶颈。一个是传统农业乡镇,资源丰富,却缺乏支柱产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动力不足。如今,两镇合并,前者的产业优势与后者的资源蕴藏实现了互补和共享——原小七孔镇和播尧镇的"联姻",为荔波县打造小七孔旅游次中  相似文献   

19.
人的城镇化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城镇化。从人的城镇化视角分析,目前小城镇文化建设还面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缺陷等问题。搞好小城镇文化建设,应由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实施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群众参与小城镇文化建设,真正使新兴小城镇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正>黔东南州境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现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目前有309个传统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545个村落的57%,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