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工荒的不断出现表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了阶段性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变成了稀缺性供给。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将持续,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需积极采取加快城市化进程、扶持城乡多元主体创业、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废除歧视农民工的政策等措施予以攻坚克难。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长期以来是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本文关注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问题,是在城市里有一定务工经历的农民工的二次转移路线。实践证明大多数农民工的二次转移主要路线是回流农民工原始输出地。但是他们大多数并不是直接回流农村而是留在了家乡附近的中小城镇。由此本文梳理了当前研究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一是国外文献的研究状况,二是国内部分的研究。其中国内部分包括,历史回顾、动力机制、人力资本、农民工回流与城市化、农民工回流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回流权益保障、农民工回流创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生存状态不同,具有与老一辈农民工不同的特质,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其必要性,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遭遇诸多问题,必须选择相应的路径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裁员,大量农民工回流,增加了原本劳动力资源就有剩余的农村各方面的压力。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亟待我们关注及解决的难题。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转移培训的难点集中在劳动力的观念落后;没有技能等级;法律意识淡薄和资金不足四个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现有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根据不同对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增强劳动力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边际报酬为正的产业部门,是推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而我国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存在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障碍。为促进农民分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收益,需要打破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路径锁定,实施制度创新,需要解决因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权益缺失的矛盾,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等的权益或待遇。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笔者阐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面临着许多靠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这些困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创业的成功,而且一旦创业失败,除了使个人利益受损外,还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步加快趋势。从2002年至今,每年拥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大约1亿人。随之而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农民工权益被损害现象十分突出,此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使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当前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很多制约因素,党和政府要积极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工老有所养,必须完善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在彻底清理目前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农民工的基础上,从维护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农民工的利益出发,建立真正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规则,并使之具有必要的刚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当前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很多制约因素,党和政府要积极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由于心理失衡和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民工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从介绍农民工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农民工犯罪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济南市农村工业已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带动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引进城市资源,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有利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处在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的国情,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我国要依靠发展农村经济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结合的途径,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经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转移殆尽,人口红利促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处于优势产业需要转移、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调整的经济战略调整期。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随产业变革的再转移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已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归纳分析,描述并预测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再转移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为新常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化再转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各级各部门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讨综述李有发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现就这个问题几个方面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对于现阶段规模空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主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