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5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从年龄、性别、失业、教育等角度分析了人口结构对犯罪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青壮年的人口占比和男性失业占比越高对犯罪率有正向影响.性别比例失衡与犯罪率没有必然的联系,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有利于抑制犯罪率.因而,政府部门在预防与治理犯罪时,可从人口的视角出发,关注失业群体、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温和凤 《法制与社会》2010,(14):226-22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在我国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3.
钟申娟 《法制与社会》2013,(19):280-281
我国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中国的高校教育往往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失业。有些大学生由于对相关规定不了解,自己被侵权后不进行反抗。而且我国相关的法律也不完善。本文阐述了大学生被侵权的原因,分析了国外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造成企业劳动力隐性失业的情况普遍存在.怎样改变劳动力的“肿”、“胀”结构?作者建议将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同时建立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而网络谣言这一社会毒瘤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滋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了解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建立起相应的辟谣防谣势在必行。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结合实证分析等方式研究了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途径以及影响,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情理推断是以经验知识为前提的推论,其在司法证明中的作用是必要但危险的。我国现行印证证明模式中并没有包容情理推断的空间,但其却在实践中隐性运作,同时因缺少约束机制而易于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恣意裁判。为化解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有必要规范情理推断在司法证明中的运作。然而,传统印证证明理论的外部视角,无法描摹司法证明的全貌,可以引入一种内部观察视角作为补充。司法证明在结构上是包含价值判断的论证式经验推论,事实认定因而具有似真性。在似真性证明的制度语境中,情理推断作用于从证据命题推导出案件事实的证明过程之中,辅助裁判者认定并证成对事实的确信。在该事实证成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情理推断的规范运作需要以认知开放的竞争性论辩程序为场域,以包容性的证明方法体系为前提;为防止权力滥用,还应给裁判者施加事实证成义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成长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这些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被专家称为"新失业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将会成为我国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会日益突出,这对于社会保障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支比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往往面对的是从高中到大学的生活、学习等习惯的迅速转换,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过渡性心理问题。这种过渡顺利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心理健康,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高校党政工作、学生工作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对策上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法社会学求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中国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系社会转型过程中,基于“三农问题”的隐性矛盾和显性冲突而引发的,具备一定数量、规模的且特定利益诉求相同或相近的农民,在其利益受损且制度性利益表达机制和维权渠道不畅的情形下,而采取的非常化群体性抗争的行为状态。从法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立体视角,以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现规律,在既定的规则中观察和理解社会,以群体关系为基础,深入研究这类群体事件成因,对于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关注农民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与政治权利生态状况,及时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减少社会损失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辈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对大学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同龄群体相比,由于大学生同辈群体处在相对独立的高校环境中,因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类型.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同辈群体形成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研究高校学生群体效应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人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如今中国出现了NEET族,也称为"傍老族""、啃老族",即年轻不就业族。他们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了谋生意欲,长期寄居在亲人的屋檐下,"长大不成人"是这些"成年孩子"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种种迹象表明,这类"新失业群体"已经超过了"老失业群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型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NEET族的现状出发来探讨这类群体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隐性广告为视角来分析电影中的隐性广告的优劣,提出针对电影中的隐性广告如何发展的几点建议:充分利用电影隐性广告的"片外效应",提升隐性广告的创作水准,努力平衡观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心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广州记者前几天到广州荔湾区劳动局,正碰上发放失业救济金。副局长黎裕华带我到大厅观察领钱的队伍:“这人一脸彷徨,估计刚失业;那位排到柜台前还盯住招工广告,肯定很想上岗;闲聊和吸着洋烟张望的这几位,并不急于就业。” 在广州这个经济生活相对活跃的地方,与大量下岗与失业并存的,还有大量隐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例如给私人老板打工,从熟人处接活,当临工、保姆和钟点工等等。还有  相似文献   

15.
尹辉 《行政与法》2012,(10):52-55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的形式对武汉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力图通过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五个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失业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这是我国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名词”,特别是《破产法》、《失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失业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毫无疑义,我国的失业问题也应依法进行,因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视角来透视我国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增大了信息量。然而在我国,网络道德秩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和构建,作为具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却出现频繁。针对种种此类现象,本文将从社会各层面分析大学生侵犯著作权权背后的原因,为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德国社会福利体制一度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高、国家债务负担重等诸多挑战,德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措施,以打破传统社会福利体制的路径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需要得到广大民众的接受和认可。鉴于此,论文主要从德国民众认知视角出发,对新世纪以来民众福利态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德国民众都认为应由政府承担福利责任。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依然被民众视为政府首要承担的福利责任,但对政府提供失业保障以及就业岗位的支持度相对较低,对提供医疗和养老保障的需求则明显上升。此外,民众对医疗保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养老和失业保障,对护理保障则信心不足。另外,德国东西部民众福利态度上的差异依然存在,但已经呈现出趋同迹象。论文运用福利态度解释学说并结合实证数据,说明福利态度的变化主要受总体经济形势、社会福利政策、公正理念、个人自利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颖 《行政与法》2013,(2):71-75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和高等院校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当前对高校贫困生的援助已经不仅限于经济方面,各高校已开始对高校贫困生给予心理援助和就业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但是我国的贫困大学生援助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N大学贫困生进行现状调研和实证分析,以期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制.  相似文献   

20.
蔡宝刚 《法学》2004,(6):11-2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理论中的永恒主题 ,以往的解析由于过多注重于抽象层面而使之始终显得扑朔迷离。新制度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从制度的构架、关联、绩效和变迁的视角 ,对法律与道德的共存、互动、作用和选择等关系进行制度分析 ,以求为解读该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而又形象的理论智识和分析方法 ,并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