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刑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于此类案件受案时嫌疑对象一般较明确,犯罪事实容易查清,因此要将侦查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确定本案的证据标准,从而明确侦查取证的目标;二是结合案情,选择合适的侦查途径,实施恰当的侦查措施,不断推进侦查工作的进展,获取犯罪证据、完善证据体系,保证案件的成功诉讼。  相似文献   

2.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侦查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由于涉及商业秘密问题 ,具有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的特点。因此 ,在此类案件侦查中 ,应特别注意把握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体的认定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对象的认定 ,权利人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与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的界定应当以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和保密性为要件,在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上应当注意区别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侦查对策要从与被害人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入手,发现犯罪嫌疑人;全面分析案情,发现犯罪线索,及时固定证据;注重运用专业部门的鉴定、意见获取定罪证据;采取适当的侦查措施,保守商业秘密,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4.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涉及知识产权的多种犯罪类型的统称.具体包括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四种犯罪类型.此类案件形式出新,日益猖獗,给侦查带来很大挑战.公安经侦部门应当从知识产权犯罪的各种形式入手,对其性质特点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5.
公司高管经济犯罪曝光频率高、查处范围广、涉案金额大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公司高管经济犯罪有其特殊成因;高管犯罪案件呈现出智能性、掩蔽性、专业性、社会危害性、有反侦查能力等特点。针对公司高管经济犯罪的犯罪手段,侦查此类案件应认定案件性质并及时立案、广辟线索来源收集高管犯罪的证据、及时搜查、扣押、追缴赃款赃物等措施,再根据现实中办理此类案件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侦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打击公司高管经济犯罪工作中,通过深刻研究并拟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对遏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犯罪,近年来发案率逐年升高,其特点是隐案多、犯罪主体相对确定、手段智能隐蔽、跨地域犯罪特征明显。此类案件应以“相似+接触-合法来源”作为侦查取证的指导原则,全面准确把握案情,紧紧抓住负有保密义务的人或竞争对手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及时收集和保全证据,加强与工商和检、法部门的配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伪劣商品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社会公害,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极为猖獗。此类案件涉及近十个罪名。同其他刑事案件相比,其社会危害性、作案方法、手段、目的、动机、侵害对象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要严格区分此类案件罪与非罪、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在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中,加强对侦查措施手段的灵活运用,努力提高侦查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应理解为直接经济损失。认定损失数额可视具体案情采用以下方法:计算被侵权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为依据认定经济损失;根据商业秘密许可使用费认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数额;侵权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的,应当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损失数额;侵权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商业秘密后尚未获取利益即案发,应根据具体案情使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其侵权行为情节轻重。  相似文献   

9.
开展网络电话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应当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网络电话犯罪案件的侦查既脱离不了网络侦查工作的一般规律,又有着其独特性。在侦办此类案件时,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常规思路入手,结合网络电话本身的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寻找案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从刑法学角度认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是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工作中准确判断案件性质的基础。根据该类案件的特点,运用刑事案件侦查的一般规律及实践部门的经验,对包含在初查和侦查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策略与措施进行认真总结,才能更好地完成案件的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围绕侵权行为理论、维护商业道德理论以及产权理论而构建了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三种理论指导下商业秘密的性质不同,而对商业秘密施以保护的手段和方式以及程度也不同,禁令制度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运用是美国商业秘密救济制度的特色;日本从保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角度保护商业秘密,多种损害赔偿请求权、包括精神损害请求权和严厉的刑事制裁显示出日本商业秘密救济制度的优势;我国商业秘密救济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总体而言,作为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救济制度应当说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事责任制度、行政责任制度和刑事责任制度,但与实现保护商业秘密和减少侵权案件发生的秩序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是民事填平原则的赔偿制度对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行为的抑制作用有限,行政制裁自由裁量权宽泛,刑事制裁的严肃性受到怀疑,这些问题导致商业秘密保护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应在立法、法院级别管辖、引入惩罚性赔偿金机制和借鉴禁令制度四个方面完善商业秘密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商业秘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面对我国当前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除了应借鉴国外大企业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一些实际有效的措施之外,还应通过法律途径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3.
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侵犯商业秘密罪, 是指行为人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能否成立, 可以从主体、客体、主观和客观要件等方面对它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 要在司法实务中划清本罪与假冒专利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还要注意对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 非法侵占、擅自转让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和认定。  相似文献   

14.
侵犯商业秘密罪罪过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侵犯商业秘密罪在主观方面包括过失。但是,这种立法模式违背刑法的谦抑性,而且造成法条内部相互冲突,应对其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法关于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规制,被刑事立法吸收为侵犯著作权罪。从渊源关系上看,著作权法是被吸收法,刑事立法是吸收法,吸收法应以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为尺度全面吸收被吸收法中关于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规定,同时当被吸收法已经对相应的侵权行为作了较大的修正时,刑事立法也应通过修正案及解释的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正。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在刑法中与在民商法、经济法中有不同的定位,基于刑法谦抑性,应对刑法中的商业秘密进行严格解释。刑法与民法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看待损失的,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认定的依据应以侵权获利额为原则,特殊情况下可参考许可使用费。单位犯罪是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常见的犯罪形态,在本罪的行为模式中,个人的侵权行为与单位的行为具有对向性,单位之外的个人也有构成单位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商业秘密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商业秘密权损害赔偿是知识产权领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侵害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主要是行政保护、民事保护和刑事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侵犯商业秘密罪逐渐多发的大环境下,司法审判中"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却呈现多元化现象,亟需重构类型化认定模式。实证研究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有利于对重大损失的认定模式形成概观;辨析与反思实证研究中重大损失认定模式的利弊可为重构合理的认定模式提供价值基础。基于实证研究中"商业秘密市场价值说、商业秘密许可费用说"与"给权利人造成全部损失、给权利人造成部分损失"的对应关系,以"类型学"的范式研究为方法论,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以"行为人结果"1为标准再类型化,可形成"商业秘密市场价值说、商业秘密许可费用说——行为人结果——两种新行为类型"的对应关系;有利于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上升为刑法规范从而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特性有严格的规定,利用计算机网络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存在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两种属性可能。在罪名认定方面,一般宜认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罪,但也应注意其与盗窃罪的区分。在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力和质证问题方面,应当依据商业秘密的特性对当事人的权利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如何区分适时防卫与事后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存在着争论,在刑法实践中也不易操作."不法侵害行为的结束"不等于"不法侵害的结束",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不能单纯从犯罪行为是否继续或犯罪行为是否既遂来判断,而关键看防卫人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还有无可能有效排除不法侵害行为或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是适时防卫还是事后防卫,应以不法侵害是否结束为判断标准,而不应以不法侵害行为是否结束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