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法治意识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因素。新时代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农民仍然不习惯用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留不住服务农村的专业型法律人才、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教育针对性,建设服务农村的专业性法律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对乡村法律服务的产品化改造应当以乡村振兴建设的流程为导向布局法律服务工作节点,并以风险识别与防范为主线,构建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乡村法律信仰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民对国家法律缺乏信仰,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成败。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法律在乡民生活中未获得现实生命力,法外行政与司法权滥用抑制了法律信仰的形成。培植乡民对法律的需要,从体制上根治司法腐败,加大对乡村的法律服务供给,实为乡村社会建构法治秩序之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法治化首先是中国乡村的法治化,然而,近年来乡村法治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对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偏见,对法律制度的简单移植,以及缺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支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特有的路径依赖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当代中国乡村法治构建必须进行范式转换,走一条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本文拟从村规民约在构建和谐乡村、法治乡村过程中的贡献及存在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及定位.  相似文献   

5.
<正>“林权按揭贷款怎么办理、发生纠纷怎么处理?”“农村宅基地确权后,村民是否可以直接办理继承?”在三明市的村(社区)法律顾问室中,一个个关乎乡村振兴、关乎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被村民接连提出。良好的基层法治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无论是发展涉农产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还是推进乡村治理、构建和谐乡村,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近年来,三明市作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断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以“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村律红色联盟”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方式,致力服务“三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法庭内外》2012,(2):66
权威法律资讯全面法律服务《法庭内外》创刊于1994年,是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月刊。本刊立足法院系统、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经济发展,为北京市优秀期刊。"特别关注""案件聚焦""社会百态"直击全国大案要案,展示司法为民举措,关注社会法治焦点,讲述案件背后人情冷暖,为社会公众提供独特法治大餐;  相似文献   

7.
李爱荣 《中国司法》2006,(10):78-81
一、问题的提出从1985年的“一五”普法教育开始,乡村的法律教育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试图将统一的法律知识和观念推向农村,以此实现法治现代化。法治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这一点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不应有任何不同。就其内容来说,权利作为一种利益或是一种资格,能给当事人带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认为乡村社会会对其加以抵制。因而在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中,我们必须研究作为法治主体的一个部分,乡村社会,特别是普通的村民,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总是处…  相似文献   

8.
高璇  钟玮 《中国律师》2023,(6):49-51
<正>2014年,江西开始探索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2000余名法律工作者陆续走进乡村、社区,送法下乡。目前,全省20887个村(居)中已有20052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96%。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广大村(居)法律顾问再次启程,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亿万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是一项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法律服务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族,它通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志愿者参与和办理各类法律服务业务和涉法问题,促进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安定有序,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服务是民主法治的“助推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民主法治为和谐社会诸多特征之首。怎样实现民主与法治?一…  相似文献   

10.
<正>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反映出农业生产对全社会的重要性。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发展,“第一产业”的国之根基地位始终未动摇。今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现阶段,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是确保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推动法律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是律师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2023,(5):24-26
<正>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高瞻远瞩,定向领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中山律师行业积极作为,深入开展“十百千万惠民生”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律所党组织与乡村党支部结对,引导广大律师积极参与乡村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用优质的法律服务为群众解忧纾困。“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既是中山律师行业的行动指南,更成为中山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上海市的法治建设总体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但是在法律实施方面存在着重大的挑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其中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自身存在的问题、执法主体的法治意识、法律监督的漏洞等均构成了法律实施不佳的重要因素。发展中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既是上海法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也是上海在走向法治社会过程中实际所处于的历史阶段以及基本的现状。上海在实现法治社会目标方面,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林长东 《法制与社会》2013,(15):189-190
中国乡村法治秩序如何构建,本文认为,以法治为核心,传统乡村礼俗为基础,基层司法工作者,村干部为法治践行者,乡村德高之人为道德教育者,村民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逐渐增多相结合,去尝试构建乡村法治、文明秩序,尚可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人们对这部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行政法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切是非利弊归根结底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现状在该法中的投影。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政法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定是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服务行政”在法律上找到了依据,为“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提供了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民法庭作为国家司法权在基层社会的表征,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功能。新时代人民法庭是乡村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通过乡村法治推进国家法治秩序生成的职责,应当着眼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制度规范引领下的乡村治理逻辑,重新审视人民法庭的设立依据,并赋予法律适用、乡村规范型塑、价值判断和法治文化培育等功能,打造以人民法庭为中心的乡村法治权威,建立现代乡村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家发展经验证明,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支柱,法治的建立必须要有法治文化作为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课题。一、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六五"普法实施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六五"普法期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紧扣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的执法检查活动上,平利县人大始终贯彻揭短亮丑找问题、立行立改促落实、监督问责重实效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大方向,广泛吸纳群众意见,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围绕民生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系列执法检查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平安平利、法治平利”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多重视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 ,法治成了我国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践界最为热切关注的论题 ,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 ,在我国法学者和法律人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当中 ,似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固定化的思维倾向 ,这种思维倾向或者思维定势 ,就是简约化。这种简约化思维倾向在理论上体现为对法治的有意无意和或多或少的化简 ,在实践上体现为对法治的有意无意和或多或少的提纯。对法治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化简与提纯 (简约化与纯净化 )进一步体现在“唯法律论”上 ,即习惯于仅仅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并思考法治 ;这种唯法律论又具体体现为“唯立法论” ,…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需要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政法部门和法律服务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任务,做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对于提高政法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法律文明的显著特点是法律表现为一种发达的权利体系,人们享有种种法律明示的或推定的诸多无法一一列举穷尽的权利①。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民生权利,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法治问题。维护人民权益,法治是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保障。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新的法治实践中,把法律服务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