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天庸与《曲苍杂坛》王宝贵在林立的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版块中,《曲苑杂坛》似一队破晓的黑马脱颖而出,成为颇受观众青味的文艺古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不久前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表L川,《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的产,5专栏节目中四人最受欢迎的不[J之一。于是隐在...  相似文献   

2.
徐国荣 《前沿》2013,(22):150-152
唐代咏物诗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时期为唐朝咏物诗的准备期与形成期,盛唐时期为特色完成时期,中唐、晚唐咏物诗在盛唐咏物诗的基础上各有变化,每个时期的独特演变共同组成了唐代咏物诗坛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山堂纪事     
中山堂始建于1421年(明永乐年间),原名为社稷坛"拜殿",地处首都中心地带,距今已近60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今年正月初三曲苑杂坛春节特别节目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小品——《瞧这一家子》(以下简称《瞧》),剧中讲述了祖孙四代人为了争上曲苑杂坛表演节目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2011年的阿拉伯世界注定因其不同寻常而被载入史册:四个国家资深元首被赶下权坛,不得善终;三个国家陷入持续流血冲突或内战,伤亡惨重;更多国家遭遇罕见的社会和政冶危机,风雨飘摇。  相似文献   

6.
<正>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四组坛庙,是中国对于天神、农神、土地和谷神以及祖宗的尊崇,是古代皇家祭祀制度的核心。这些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体现了中轴线建筑的祭祀功能与文化。人物日记中对祭祀时间、仪式场面、服饰等的真实记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轴线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7.
丁宇 《两岸关系》2013,(2):37-39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2012感动中国颁奖词一个78岁的老人,一个离家65年的游子,21年来一直担负着护送其他台湾老兵骨灰安葬家乡的重任。无数次的往来大陆,只是为了实现同乡回家的梦想。送回家乡的不仅是一坛坛的骨灰,而是一份份绵延数十年对故乡的思念。  相似文献   

8.
<正>走进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坛西村,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环绕蜿蜒,新种的火龙果枝发出新苗……与当年贫困落后的坛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变化,离不开坛西村的带头人——施世妙。2006年7月,施世妙在群众的呼声中当选坛西村党总支书记。8年来,为了谋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周边各民族有较多的交往联系和文化影响,尤其是与汉族。这个特点在改土归流后表现尤甚,甚至相互杂居通婚和文化的相互吸收,形成一个呈混融状态的地域性社区。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仪式起了重要作用,《还坛神》就是如此。 《还坛神》是曾经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仪式。1991年,湖北民院民研所邀集部分老巫师回忆整理了全部文字资料,1994年,又资助核桃乡老巫师组织进行了一次“还坛神”活动。作详细的现场记录。现有录像带资料三十余小时,音带资料十七小时和数百张现场照片。同时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访问,征集到仪式所用神案、面具、木雕神像、部分服装法器和一套学徒为便于记忆的唱词手抄本。 一、活动概况 标准的“还坛神”仪式共二十六出:1.预告;2.交牲;3.开坛;4.请水;5.扎灶;6.操神;7.封净;8.签押;9.祭猪;10.打印;11.造刀;12.交刀;13.迎百神;14.回熟问卦;15.拆坛放兵;16.发圣;17.开山;18.招兵;19.出土地;20.扎坛;21.开荤敬酒;22.记簿;23.勾销;24.打红山;25.送神;26.安神。一般延续三天。第一天下午巫师们进屋,傍晚启鼓“预告”开曹行,贴出参予仪式人员名单和仪式顺序、时间及分工。准备仪式所需各种物品、器具,布置坛场并开始书写仪式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中国警坛出现了一件令世人瞩目的事,一队队佩带新警衔,并有特殊标志的巡逻警察,在一批大中城市陆续走上街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警察巡逻体制,是作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警家机关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但是,这毕竟是中国警坛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尽快形成稳定、完善的警察巡逻机制,还有待作广泛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的实践探索.本文就此谈几点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