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场所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场所是犯罪行为实施的空间要素之一。由于青少年对空间环境较为敏感,其犯罪行为与案发场所情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场所中犯罪类型的差异、不同场所犯罪的暴力倾向差异以及作案难易程度的差异等。对青少年犯罪场所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空间预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案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并无明显的故意,或者说,从传统的犯罪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无法分析出犯罪人犯罪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类案件中如果排除掉犯罪原因隐晦、难以发现的因素之外,绝大部分都属于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一般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犯罪人自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实施犯罪行为,特别对指导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故意说不清楚,所以很多青少年在实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文化是与社会主流青少年文化背道而驰的不健康的文化。青少年的犯罪文化心理主要有;重视为朋友两胁插刀的义气,性欲望的放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兴盛、崇尚暴力等,这些犯罪文化心理引发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限制性与导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犯罪学表明,青少年犯罪是由其本人因素、家庭环境、生长环境、学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清楚地阐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引用阿伯拉罕姆逊(Abrahamsen)的犯罪行为情境理论来说明。阿伯拉罕姆逊认为:犯罪行为(C)等于个人的犯罪倾向(T)与外界诱因状态(S)之和除以对诱因的抗拒力(R),以公式表示就是:C=(T+S)/R。 这个公式表明犯罪行为与犯罪人心理上的抗拒力成负相关,与诱因及一个人的犯罪倾向成正相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可以说是T、S、R综合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我们探…  相似文献   

6.
在刑法现代学派理念浸淫下,德国立法机构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创立与发展了独立的青少年构罪制度体系。基于该体系视角,青少年犯罪被视为由教育缺陷引发的社会现象,因此"教育优先于刑罚"成为青少年构罪标准的主旨。在制度构成层面,行为构成要件、过错性标准、有责性标准组成德国青少年构罪标准三大支柱。德国法学界与实务界借鉴青少年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细化与解析了三大支柱的内容。在青少年构罪标准厘定罪与非罪界限的前提下,构罪司法规制机制为规制青少年犯罪行为明晰规定了独特司法机关与多元应对方式,从而为矫正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程序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心理形成、犯罪行为特点等,是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人员对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少年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本文根据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主要因素及国家和社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佳麟 《法制博览》2023,(22):154-15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在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家庭教育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在冲动的情况下造成犯罪行为。而在目前青少年犯罪防治措施中,传统的拘役、管教等方法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所损害,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需求,因此,有必要实施新型的犯罪矫正模式,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本文主要讨论新型的青少年犯罪矫正模式——司法社会工作,根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是在司法层面上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段解决司法犯罪问题的新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犯罪行为形成了两种发展形势,一种就是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另一种就是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青少年是我国网民中的主要构成群体,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逐渐增多的当下,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机制的研究,通过提高预防机制的实际效用来有效保护我国网民的网络生活健康,同时对青少...  相似文献   

10.
适度恐惧是一个人内在的行为制约力量,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手段之一。适度恐惧可以修正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时的偏激或导致不作为,使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和意念不致于转换成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双向保护原则在中国少年司法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年司法制度,是针对青少年犯罪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少年犯罪的特殊性,产生了少年司法制度的特点与成年人的司法制度有明显的区别。国家在对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所进行的司法活动中,既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要注重对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秩序和公正的目的,达到最佳社会效果,称之为双向保护。  相似文献   

12.
犯罪青少年在面对犯因性情景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其犯罪行为。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应对意向、应对评价和具体的应对行为,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犯罪青少年独特的应对模式。探讨和分析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可以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数量和情节恶劣程度有增加、提高的迹象,呈现犯罪主体范围广泛、犯罪类型较为集中、犯罪有智能化趋势、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除了大学生总量以及大学生占青少年比例在逐年增加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存在问题的影响、家庭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大学生本身原因等。从高校层面预防大学生犯罪意义重大,其对策主要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建立学校与家庭常态联系机制、加强大学生El常管理服务等。  相似文献   

14.
紧张理论是用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之一,但其是否适合对国内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解释,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本研究以448名犯罪青少年和38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者,通过物质目标、受阻机会、可行的化解方法三个变量,对两组对象的紧张程度进行测量。差异显著性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的紧张程度(包括物质目标、受阻机会、可行的化解方法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紧张程度与犯罪行为显著相关。总体而言,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紧张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国内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实社会青少年犯罪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学历、了解法律常识的青少年,仍然肆无忌惮地实施严重犯罪行为,人们为此倍感困惑。其实,青少年犯罪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代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淡化、行为失范,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可能实施的犯罪行为有4种类型。笔者从七个方面概括了处理青少年犯罪的最适当的和最有效的方式,阐述了20世纪 90年代,英国的立法措施对该国青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犯罪行为是指触犯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对社会构成一定危害的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一致性特征就是严重侵犯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所有犯罪行为自一开始就和道德相联系,犯罪行为的生成、出现也无一例外地具有道德上的原因,所以对犯罪行为进行道德原因上的解释是分析犯罪行为成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各类社会犯罪行为的道德原因进行基本的归类分析,以此来探讨犯罪行为在道德上生成的基本类型与途径。 1990年和199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对两年入狱的犯罪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被调查的犯罪人员总计达8千余人。通过对这8千余犯罪人员的分析,我们将犯罪行为的道德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分类,发现犯罪人员在道德的成因上主要表现为三种致因模式类型,以下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些行为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该现象的出现同中国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反制教育匮乏是分不开的。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建设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差别交往理论是美国20世纪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观点发展中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传统的从生物和心理异常方面探讨犯罪行为原因的研究定式格局,将视线切换到“正常的人”是如何学习进行犯罪行为的问题上,牢固确立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观点。本文试图从差别交往理论的犯罪观入手,探求其理论的积极意义所在,并以此为根据,揭示其对我国青少年罪犯防治的有益启示,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杨健  陈伟 《法制博览》2023,(26):114-116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呈现高发态势。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青少年提供技术支撑沦为“制刀者”,其犯罪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青少年利用计算机技术的高智商网络犯罪,以制作涉诈APP软件犯罪这一现象为案例,探讨了这类犯罪的背景、特点、原因,并结合网上“枫桥经验”提出了预防对策,以期为青少年网络犯罪和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