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把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变迁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革命时期”、未成功的转折时期、对国家思想的探索时期。作者认为,俄罗斯意识形态终会形成,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了。  相似文献   

2.
一些学者认为,在俄罗斯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对于拯救欧洲以及整个人类负有特殊的使命。这被称为俄罗斯的“救世思想”。这一思想最早是通过强调俄罗斯在蒙古人统治期间(1240—1480年)的作用来表达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比灵顿是当代西方俄罗斯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通过对他的三部关于俄罗斯文化的经典作品的研究,可以透视他以及受到他影响的西方人眼中的俄罗斯文化。比灵顿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俄罗斯文化的独特认识: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东正教信仰及对来自外界新生事物的周期性激情,是塑造俄罗斯文化的三个核心因素;俄罗斯文化的每一种形式都经历着"模仿-创新-摧毁"三个阶段;俄罗斯文化发展与其政治进程具有同构性;白银时代需要高度重视,白银时代的文化成果与苏联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冷战,创建和塑造了一个“政治的西方”,同时它也成为1945年建立的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宪章体系中最重要的次级秩序之一。1991年冷战结束时,人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机制、实践和机构(尤其是北约)也会解散,从而产生积极和平的新实践。然而,“政治的西方”却以胜利者自居,其实践和意识形态也变得日益激进和具有扩张性,声称自己具有某种普遍性,从而导致冷战所特有的消极和平卷土重来,引起了2014年“第二次冷战”和后来的乌克兰热战。但是,“政治的西方”只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西方。另有一个根源于古代的“文化的西方”,今天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科学属于这个西方。俄罗斯当然是“文化的西方”的一份子,并且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为之贡献良多。还有一个形成于过去500年间的“文明的西方”。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但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繁荣。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往往有些暧昧,既不断发现自己在现代化模式上落后于西方,又一直在自己的价值观上模棱两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俄罗斯全情投入了“文化的西方”,却与“文明的西方”渐行渐远,与“政治的西方”彻底敌对。俄罗斯引领了大欧亚的构建,也为“政治的东方...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初在俄罗斯及一些东欧国家的非国有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职工股份所有制”。在俄罗斯,人们叫它“劳动集体所有制”;在匈牙利,被称作“企业职工股份制”;在保加利亚,它的名称是“合作股份制”;在南斯拉夫,这种非国有化形式被描述为“工人股份制——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的共有制”。  相似文献   

6.
周洁 《新民周刊》2024,(10):28-31
<正>有人评价:“白俄罗斯与它沉闷的名声相反,它是一个进步、现代、整洁的地方,很容易让人喜欢。”这种“反差萌”,你愿意去了解吗?白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它东边是俄罗斯,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同属于东欧,它的邻居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占据“C位”的白俄罗斯却总被忽略。甚至还有人问,这个白俄罗斯,是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钱林森 《法国研究》2004,(2):98-105
20世纪是人类集体剧变的时代,是东西两大文明由对峙走向对话的时代,也是饱尝西方列强“坚艇利炮”之苦、身受锁国禁闭之害的中国人,从长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的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不少图强思变的中国学子纷纷踏上了西去求知的旅程,一时间便形成了海外留学生群,构成中外文化关系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着不同的政治、文化机缘,来到陌生的异域飘泊、寻觅、求索,聚集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蛰居他乡期间,一方面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企图拥抱世界文化,这…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与其广博的文化地理空间有较大的关系。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可将俄罗斯划分为12个文化地理大区,每个大区的文化、生态和经济资源不同,在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也各有差异。俄罗斯空间最重要的属性包括完整性、向心性、多标准性。俄国文化空间的完整性是指,作为国家的历史核心使用了“俄罗斯的”这个形容词;向心性属性可以认为是俄国空间组成中的基本属性之一,其空间的中心则是莫斯科;多标准属性是指在分出大的文化地理区域时使用了(历史国家文化空间形成史)标准和民族文化标准。在文化地理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民族、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是俄罗斯也是中国文化空间的重要属性。因此,像“一带一路”这样大规模的项目,就不仅应当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现实情况,而且要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俄罗斯新制度安排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现阶段,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正在努力构建一种与俄罗斯本土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它们被认为是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这一制度安排的产生基于以下社会背景:第一,叶利钦时期所推行的“自由式”的制度安排,被俄罗斯转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俄罗斯行不通;第二,普京治理国家的理念及普京政府的政策措施的推动;第三,“可控式”制度安排是俄罗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并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及其未来崛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本文对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及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于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促进俄罗斯崛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试图给出一个结论:俄经济发展将有可能沿着具有俄罗斯特征的“可控式”制度安排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0.
对于苦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俄罗斯,人们崇拜苦难,甚至享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圣人,受难的民族也往往是英雄而神圣的民族。在俄罗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苦难意识“往下走”,进入到历史发展的社会层面,进入到寻常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苦难意识“向上拔”,提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特殊的民族心态之一。苦难意识使得俄罗斯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灾难,具有在灾难中生存的能力;但同时,它也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居功自傲,甚至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爆发的民族主义浪潮有其深刻的民族思想、社会背景、民族性格和社会基础。“莫斯科即第三罗马”观念、“斯拉夫主义”和“欧亚主义”是其产生的思想渊源;解体造成的国力衰退和来自西方的压力是引爆的直接导火线;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重性、矛盾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格根源;“新俄罗斯人”、知识分子、军人和军工集团是它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文化论”和“制度论”的分岐。后者推崇市场经济和代议民主,采用了渐进主义和休克疗法的政治经济结构。但实际情况的不如意为俄罗斯人所共知。因而俄知识界开始发掘俄文化的永恒价值,强调俄文化在其道路选择中的意义和深层驱动作用,期望以此有助于指导这种制度创新的实践。确实,任何研究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13.
关于荒诞派戏剧,国内的研究者多从历史的横面对它进行文化的“近点”研究,探讨它与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本文笔者则试图追寻它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把它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作一次“远点”的文化透视。众所周知,西方几千年的文明史与宗教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著名文化史家道森把这种现象称为“基督教文化”,认为宗教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诸种文化实际上分别标志着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类型。这就是说,宗教与文化是互融交叉的,它既影响人类文化,又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原始宗教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世居穆斯林的人口比例相当高,尽管今日的车臣等穆斯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人却很少提及伊斯兰教文明,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缺少穆斯林的概念,穆斯林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成为文明冲突的一方。在俄罗斯学者的笔下,穆斯林只有“鞑靼人”、“山民”和“吉尔吉斯人”。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穆斯林文化是落后的,习俗是古旧的,是终将被东正教或工业文明取代的。这种对穆斯林认知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俄罗斯棘手的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俄罗斯国家观念的本质化、在地化和系统化思考内政外交的联动性,可以理解俄罗斯国家观念与俄乌冲突之间多元互联的密切关系。在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和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俄罗斯重视“文化主权”,倡导“理性保守主义”,抵御西方价值观对于俄罗斯传统的侵蚀,加强俄罗斯主流政治价值观建设,巩固俄罗斯国家认同,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俄罗斯突出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主张由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文化和传统自主决定发展道路。俄罗斯回归治理传统的同时,与西方产生认识差异和结构性矛盾,这是导致乌克兰危机难以调和并最终兵戎相见的重要原因。国家观念的形成需要国家注重治理的平衡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树立世界眼光,妥善处理国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17.
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东扩是西欧根据自身的规范和标准整合欧洲大陆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欧盟东扩将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到它的未来战略走向。与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完全不同 ,俄罗斯默许并赞同欧盟东扩。在“双东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 ,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欧洲战略 ,其要旨是全面融入欧洲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 ,真正与欧洲融为一体。从长远看 ,俄罗斯融入欧洲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从近期看 ,俄欧关系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诗学及思想的比较研究中,于连教授(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汉学家)一向主张“差异性比较”。他认为,由于中西方历史上的长期隔绝,以事实联系为依据的“影响比较”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又由于中西方思想背景乃至语言体系截然不同,并不存在现成可比的对应概念,以同类相比为原则的“平行比较”也就难免盲目和牵强。用中国诗学的某个概念去附会西方某个貌似相同的概念,或者干脆用西方的模式去筛选中国的东西,只会使中国诗学面目全非。因此,中西比较诗学的当务之急,不是比较,甚至不是翻译,而是阐释,即循着中国思想本来的逻辑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范畴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如“神”、“道”、“含蓄”、“形而上”,等等),理出它们的特殊内涵、意义网络及运行机制,然后再将阐释的结果同西方的诗学体系相对照,进行差异性比较。强调异国文化的特殊性有利于重新审视本国文化。于连教授从希腊哲学转而研究中国思想正是为了寻找一个反思西方传统的全新角度。汉学不只是“学问”,还可以成为从外部“解构”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独联体的存在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但是,俄罗斯要想保住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地位,还必须成为独联体的“经济磁铁”,而这恰恰是它很难做到的。一再发生的“颜色革命”表明,俄罗斯在独联体正面临重大地缘政治失败,这种失败实际上源于其政策中难以克服的矛盾。从目前趋势看,独联体仍会事件频发,最后导致名存实亡,分离和分解为小范围合作组织,从而变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灰色区域”。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俄罗斯文明发展过程,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结合紧密。宗教情绪浸润着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其内心生活和言行规范。在沙俄时代,居民中信仰宗教者超过人口的90%。十月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