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善红 《新东方》2005,(3):4-11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制度优越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诗堂 《前沿》2010,(6):67-69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谭永灼 《桂海论丛》2001,17(6):51-5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 ,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和不相适应的两个方面 ;二是坚持改革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相联系的观点 ,深刻阐明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三是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牢固确立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 ;四是以改革的实践 ,丰富、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晶 《前沿》2010,(8):42-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经济、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和建设精神文明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明确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什么是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是一时的权益之计 ,不限于一种方针政策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但其表述更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又具有中国特色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各种利益充分协调,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民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兴 《今日浙江》2006,(22):25-2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管理领域发生的一场全球性改革运动,作为一种过程与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佳路径选择。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结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多中心的治理格局;从共同面临的问题出发确立目标体系;形成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的行为准则;确立社会治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云南人大》2006,(4):1-1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决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教学应构建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的,以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强化教学训练环节,使培养对象在掌握侦查讯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讯问对象,开展针对性侦查讯问工作,顺利地完成讯问任务。  相似文献   

12.
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11,27(3):120-124
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性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当前,在党校教学中党性教育存在着对党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不多以及教育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根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备战奥运的各项准备正在紧张有序的展开。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奥运比赛场馆建设、交通路桥改造、街乡环境整治等均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奥运安保、奥运宣传、素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战场环境是警察执法战斗的依托和舞台,也是战术运用的客观依据。在警察执法战斗中,警察战斗力的使用是不能脱离战场环境的,因此战场环境对警察战斗力及其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对警察战斗力构成的影响:即对参战人员的影响,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对人与武器结合的影响;二是对警察战斗力使用的影响:即对战法选择的影响,对战场情报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价值定位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价值定位经历了一个从个体依赖到逐渐获得个体独立的演变过程。集体主义也随着个体价值地位的演变,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开始由传统集体主义向新集体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 《思想战线》2002,28(1):11-15
西部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则是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语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及近年来实施的保护措施 ,印证着这个文化变迁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曾志伟 《桂海论丛》2010,26(1):55-58
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发展力包括发展民主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和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六种能力"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力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8.
现场重建作为全面再现案件经过的科学方法,在揭露和查明犯罪,排除犯罪嫌疑,保证侦查准确性和保障人权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愈来愈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比西方国家发达的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和技术,我国犯罪现场重建仍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概念问题仍存在争议。文中就犯罪现场概念问题以及犯罪现场重建的启动和结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的条件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将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对案件的处理方式一并表述,没有完全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终结条件的规定要求,不利于侦查人员及其负责人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时,应单独规定侦查终结的条件。即“侦查机关或部门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案件全部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性质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其执政观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理论创新——永葆执政活力的理论之源;执政为民——永葆执政活力的阶级之源;发展兴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动力之源;依法治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制度保证;从严治党——永葆执政活力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