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3):F0003-F0003
2023年,本刊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建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行政学知识体系;鼓励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推进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前沿领域的知识生产。为此,设置了政治学、行政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中国政治与政府治理、基层政治与社会治理、认同政治与未来政治、公共政策、“一带一路”建设、名家笔谈等栏目,并确定了以下年度重点选题和专题专栏,欢迎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2):F0003-F0003
2023年,本刊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建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行政学知识体系;鼓励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推进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前沿领域的知识生产。为此,设置了政治学、行政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中国政治与政府治理、基层政治与社会治理、认同政治与未来政治、公共政策、“一带一路”建设、名家笔谈等栏目,并确定了以下年度重点选题和专题专栏,欢迎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3.
最近,陕西省社联、省政治学会在省委党校召开“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与政治改革”理论讨论会。来自西安、咸阳市政治学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现综述如下。与会同志认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与政治改革密不可分。当前出现的经济混乱,其原因不仅在经济领域,更主要的是在政治领域。政治改革滞后已经严重束缚以至干拢  相似文献   

4.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4):F0003-F0003
2023年,本刊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建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行政学知识体系;鼓励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推进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前沿领域的知识生产。为此,设置了政治学、行政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最早在2000年引入我国,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用于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和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升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对策是:注重理论应用角度的自发性;提升治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19年12月12日,南方电网公司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中心2019年年会暨优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深圳举行。会议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企党建工作理论、实践创新,发布公司2019年优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南网党校校长史正江以《奋力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创新》为题作主题演讲,介绍南方电网公司推进党建改革创新的认识、做法和成效。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党建领域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分享了研究经验和心得。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是印第安纳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对传统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从"囚徒困境"到哈丁的"公地悲剧",再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模型告诉我们,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要想避免非理性的后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私有化,要么构建一个外在的政治权威.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则在二者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办法,其核心是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利用资源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资本,赋予治理组织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以此摆脱集体选择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失灵,产生了对多中心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需求。目前,我国建构食品安全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应改变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参与治理的基础,促进食品企业的自我规制,构建第三部门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9.
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合法性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新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治理可以视为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中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双向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是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兴起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治理理论被引介到中国后,迅疾成了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领域。通过回顾近年来的治理研究,有助于厘清治理研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条件。从研究范式的角度看,治理理论研究可分为五个经典范式,分别是历史主义范式、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结构功能范式、政治系统论范式、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学界在这五个范式下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家-社会分析范式是现有研究中的主流范式,国家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与社会互动论是其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学者致力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899篇CNK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全球治理研究知识图谱的结果表明,早期的国内全球治理研究多为引介性文献,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聚焦于全球治理的本土化阐释,近些年的研究则关注的是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对策、路径与战略问题。由高频关键词的聚类与时区分布情况可知,当前国内全球治理研究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学者们对全球治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重点也由对国家主权的强调转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全球治理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加以改善。此外,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它正在迈向政策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
王佃利  滕蕾 《行政论坛》2023,(4):143-150
黄河流域治理长期处于低效协同的状态,近年来在黄河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出现诸多突破既有管理系统边界的协同治理实践。政策政体理论关注跨边界的复杂政策问题,为研究黄河流域中的跨边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类型学的分析框架,可以总结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案例蕴含的跨边界合作类型、剖析各案例的跨边界合作动因和协作过程。研究发现:在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实践中,共有三种类型的跨边界合作,包括属地管理系统主导的对接型合作、垂直管理系统主导的撬动型合作和超越水平管理系统的跨越型合作。对接型合作和撬动型合作为政治驱动下发起的,协同的范围和领域集中在某类行政事务上。而跨越型合作多是自发的,受经济和政治共同驱动,协同的范围和领域更大。  相似文献   

13.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成熟政党所具有的系统化稳定性的政治认知、信念、情感和价值体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深远战略,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领导方式转型、提高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力、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在理论上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理论、扩展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县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县域治理改革在经济、行政、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基层探索,既有丰富的地方实践,又贯穿着内在的理论逻辑。整体来看,中国县域治理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从区域突破转向全国联动,从经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管理改革到治理改革,从纵向放权改革到横向分权改革。未来中国县域治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推进路径应把握并遵循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县域治理的政治地理空间思维,区分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分类设置治理机构,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产出存在多种机制,包括政府主导的"内生型"、公众有限参与的政府"回应型"、多中心治理下的"网络型"等机制。多种政策产出机制在各民主制国家都是并存的,只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等。在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政治思潮的今天,多中心的"网络型"政策产出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这既给传统的政策产出机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使得该机制的不足得以暴露,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产出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治理失灵、决策失效、监督乏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而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倡导的多元主体自主参与治理、决策和监督的理念,有助于解决单中心治理模式出现的供给效率低下、公共满意度不高等弊端。根据多中心治理的理念,从治理主体、决策主体、监督主体三个方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须依托于科学的理论参照,既要重视借鉴其以往相关理论的实践与发展,也要注重其本土化的治理实际。元治理既凸显了公民社会与政治权力之间互动的"多样性",更注重国家在治理中的元作用及组织间对话,试图在国家化和自由化之间寻求社会可接受的有限理性治理策略。元治理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耦合性,可以从构建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营造以法治为引导的多中心良性互动治理结构、建设以治理信任增量为基础的治理主体间学习网络等方面入手,来探索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理路。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存在多种政策产出机制: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型"、公众有限参与的政府"回应型"、多中心治理下的"网络型"等。多种政策产出机制在各民主制国家都是并存的,只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等而已。在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政治思潮的今天,多中心的"网络型"政策产出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这既给传统的政策产出机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使得该机制的不足得以暴露,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产出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两大治理理论的统合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效力,而且也能在多个行政的和公共性的实践议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春林 《学理论》2012,(25):151-153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当前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在义务教育治理中各中心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在城乡二元体制分化的当代中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甚是重要。基于多中心治理的理论视阈,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具体原因,并结合理论探寻化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