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行政管理模式是政府为管理社会而形成的社会互动机制,按照社会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无限型"、"两合型"和"有限型"三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政府选取的是"无限型"行政管理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事务式"管理理念、"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管理途径等特点。随着我国行政环境的日新月异,这种相对封闭、僵化的管理系统日益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建设动态性的"两合型"行政管理模式,在其调适过程中,"服务式"管理理念逐渐树立、"法律式和经济式为主,行政式为辅"管理方式逐渐形成,"统一领导,因地制宜"管理途径逐渐理顺。"两合型"行政管理模式的这种调适为我国向"有限型"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霞  邢宏 《学理论》2008,(6):15-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注重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达到或超过50%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等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基本规律,可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文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创新。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的深刻性、全面性、艰难性与二重性特点。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的关系,将直接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要建设以张家界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张家界成为武陵山区协作区旅游中心和旅游集散地,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力争政策创新突破;二是大胆改革体制机制;三是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四是建设特色旅游城镇;五是主动融入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5.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通过制度创新在全社会建立严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制度,从而根本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同时,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推进制度创新,其基本要求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胡玉荣 《学理论》2008,(7):57-5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8.
王宁宁 《学理论》2011,(14):77-78
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围绕解决资源、环境压力问题,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不断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改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实现观念转变、积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曹新  杜相乾 《求知》2010,(12):7-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第一个转变中,把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这不仅是三者位次的变动,更主要的是反映了我们发展理念的变化,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加快转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方面的转变,大力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的教育,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完成从应试教育、文凭教育、证书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意教育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两型社会"建设,深刻理解"两型社会"的主体、对象、价值、方法等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我们应充分利用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现有条件和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为定位,大力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  相似文献   

13.
<正>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目标。若以"两型社会"的标准与要求来审视湖南的新型城市化则存在土地资源短缺、能源严重不足与能耗过高并存、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差距与问题。城乡统筹、完善规划、和谐发展、产业支撑、突出特色、集约发展、加强环保等,是湖南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江燕 《学理论》2014,(6):1-2,5
改革开放以来,"乡政村治"体制适应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需要;有助于乡村治理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了乡镇政权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而在具体实践中,当前我国乡镇政权与村委会之间总体上依然保持着明显而强烈的上下级行政命令关系,与法律规定的"指导关系"尚有相当距离。对于改革的走向,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治理方式上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由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统筹城乡基层治理,在体制设计上,尝试由"乡政村治"向"乡村共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新的文化业态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文化产业指的是突出生态文化和资源节约文化的一系列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当前,要抓紧培育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新的文化业态。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就如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战略发展机遇,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相似文献   

18.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是指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形态转变和发展状态.考察这种历史转型,主要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特征两大方面展开,前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的特征,后者包括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特征、方式方法特征等.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春丽 《行政论坛》2004,(6):16-17,27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社会整体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在"转方式"中遇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传统观念;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事权与财权的错位;改造传统产来的压力以及现行体制的缺陷。促使地方政府加快转变方式需要做以下工作:倡导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的职能由微观向宏观管理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