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竞报》和网上,读到了摩罗先生反驳我的文章。《竞报》标题是《敌意者看见敌意,荒唐者看见荒唐》,网上文章叫《阿凡提的驴是怎样读书的》,同一篇文章。可能《竞报》编辑觉得原题不雅,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你们好g我是1996年4月在山西省平顺县民政局读到贵刊的,特别是1996年第2期《变味的吃文化》、《拉客女写真》深深吸引着我,从此我成了贵刊的热心读者。以后一有空我总要到民政局去看看《中国民政人去年8月我家遭灾,家中所有东西被淹,图书被毁,不得不背上玉米干粮,到各处寻找落脚点,今年4月份长治县接收俺村灾民30余户,130多口人,我也落户该地。我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办起农家图书室,图书室里就有《中国民政》,许多村民喜欢看《中国民政》,称赞贵刊办得好,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笔者有个建议,希望贵刊记者多下基层‘多到…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曾在贵刊今年第五期上读到罗元俊同志的文章《光彩事业尚需全社会关照》,文章通篇都讲光彩事业是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项目建厂,等等。然而就在同一期,我又从“各地传真”栏目读到杨祖珍等同志的文章《“光彩”旗帜在阿坝飘扬》、雷正贵同志的文章《私营业主为北川建小学》,这两文却  相似文献   

4.
乐朋 《同舟共进》2009,(3):35-35
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身为总编的林放,兴奋地拿起一份散着油墨香的复刊号报纸。当他读到自己所撰的《复刊的话》时,却霍然起身,勃然大怒:原来报上把“为民分忧,与民同乐”中的“民”字改为“国”字,成了“为国分忧,与民同乐”。  相似文献   

5.
衍太太遗风     
衍太太遗风奚川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时,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  相似文献   

6.
陈菡 《今日广西》2007,(11):58-59
80“女生贾梅”的创作者。是一位用纯美的文字滋养孩子们心灵的可亲的女作家。现在回忆起自己初中时代。每每从一期期的《少年文艺》杂志上读到秦文君作品的欣喜和幸福感;回想起嘴里嚼着话梅,手中捧着《男生贾里》和《小鬼鲁智胜》的青葱岁月。心里便会泛起甜蜜的涟漪……秦文君女士的文字伴随着“80后”人走过的童年与青春。她的名字镌刻在极少被理解的一代人永远的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位媒体的编辑,每期必读贵刊。读到2009年第一期的《公民导刊》,觉得有两篇文章的标题非常值得学习。《为有源头活水来》写的是重庆市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如何重视和开展调研工作。文章内容一再证实,"广泛深入、务求实效的调查研  相似文献   

8.
说真的,编辑完《自谋生路》这三篇稿,我由衷地感动了——当我读到只能靠木凳”行走”的杨兴成,靠缟织只能挣几毛钱一个的小竹篮给自己买了电视机、手摇车,从而为自己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的时候,当我读到无法站立的唐莉莉去学习针织羊毛衫,爱人抱着孩子站在旁边守候的  相似文献   

9.
干加强 《中国保安》2012,(15):51-51
前段时间,在公司开展的读书活动期间,我在《中国保安》杂志里读到了一篇令人难忘的文章——《我的好班长》。文中描述的这位保安班长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做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带好新队员,帮助队员从不熟悉保安业务到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激励后进,把一名训练落后分子培养成“优秀训练标兵”;拴心留人,让个别队员打消“保安工作会被人瞧不起”的念头而勤奋工作……然而,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业绩中,却凝聚着这位优秀保安班长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0.
与周恩来总理的一段相处张申府在《周恩来选集》下卷《论知识分子问题》一文中,总理谈到了自己的入党问题。他说:“我感谢刘清扬和张申府,是他们两人介绍我入党的。”读到这段文字,心情十分激动,回首往事,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还得从认识总理说起...  相似文献   

11.
最初与《支部生活》相识是在2007年,彼时父亲的单位为每位支部书记订阅了一份,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当年的旧刊。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办公室的桌上也总有一本《支部生活》。每每读到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段真诚坦然的叙述,—篇言简意赅的点评,都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钙押运员,我很茸欢阅读《中国保安》杂志,吲为它的内容贴近我们工作和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前不久,我在《中国保安》杂志上读到了《永不服输的“高龄”队长》这篇义章,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3.
远声  廖加强 《黄埔》2006,(2):64-64
《黄埔》杂志编辑:新的一年刚开始,读到2006年《黄埔》第1期,使人十分高兴与喜悦。在编辑部全体同志辛勤劳动努力下,有着海内外黄埔同学、亲友和广大读者的支持,杂志页数增多,内容更加丰富,绚丽多姿,封面和版式设计更显大方。编辑部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实现,争取提供更多稿件,让编辑部选用,实现共同的理想,使《黄埔》杂志成为一朵精神文明之花。新春伊始,对编辑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浓浓的敬意。深深地热爱我们的《黄埔》。麦成坤(十八期同学)河南省88岁的十四期同学郭宗昌1月19日给本刊寄来贺年片,他在贺年片上写道:我收到了2006年第1期《黄埔…  相似文献   

14.
一部《二十四史》,为毛泽东生前所钟爱。翻阅他在书页上评骘人物的批语,可见大政治家的眼光,迥异于“白头宫女说玄宗”之类闲侃的。 近来又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读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时,读到《马周传》,至马周上疏的那一页,毛泽东在其天头处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相似文献   

15.
当读到2013年第6期《民主与法制》刊载的专栏作家朱伟一题为“《1942》为什么是一部必看的电影?”的文章时,掩卷沉思之余,觉得现存流行的抗战片,有很多值得认真审视之处。  相似文献   

16.
人物简介:周瑞金,1939年10月生于浙江平阳县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要书记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并兼任华东分社社长。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宁做痛苦的清醒者》、《新闻改革新论》,与人合作编著了“思想者文丛”以及《编辑学》、《现代科技新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读本》等书  相似文献   

17.
日前读到我尊敬的作家陈善瞷先生的一篇散文新作《好贼余三》,心中一凛,没来由地想到了一句话:“人生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  相似文献   

18.
仆役式领导     
“服务最多的人也是获益最多人。”当罗伯特·格林利夫读到赫尔曼·海赛的小说《东方之行》时,仆役式领导的概念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小说的主角是利奥。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20.
在《辞海》“朱熹”词条的析义里,看不出朱熹是尤溪人。但朱熹出生在尤溪的事实已经被学术界认定,并达成共识,同样也引起相关出版部门的重视,读者将会在新修订的2009年《辞海》中,读到这样的解释:(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