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松 《理论学刊》2005,1(9):21-26
海德格尔在其关于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赋予了存在之真理以独特样态,与此同时,他也因此而使面向存在的思想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实践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中,作为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他的存在之思更突显出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内在张力。面对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这一要求和任务,海德格尔的思想显现出它自身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通过海德格尔的思想,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也被带到一种空前的尖锐性中。  相似文献   

2.
从 20世纪 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对现代技术的根源、本质以及现代技术的克服等问题进行了本体论的论述。海德格尔这位存在哲学的大师在危机到来之前预见到了技术的无限制发展所潜藏着的危险,并设想出了克服现代技术的方法。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被技术的异化所困扰,发现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并研究它,成为技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命运",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每一阶段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往哲学之整体的自身凝聚极限,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笛卡尔首开主客分离、主客对立之先河,确立了形而上学之新开端;康德将认识论同形而上学整合,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化;海德格尔以"此在"的形而上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转换.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志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历了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到尼采的权力意志的演变。这一演变使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形而上学由此走向终结,西方哲学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问题开始了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改造世界的新视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预示了变革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由于现代化的不可避免性,仍然面临着现代性的悖论和分裂。只有坚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维度、方法和精神,方能保证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存在论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从某种意义看,都是一种中介学说,即关于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存在物之间内在关系的中介学说.从他们的理论前提看,虽然都具有批判理论的外观,但是,本质上保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阿多诺,比海德格尔更具有理论自觉:"存在"或"是"在本质上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形而上学中介,否定的辩证法要做的正是回到现实的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存在物之间的内在中介.  相似文献   

10.
“空巢青年”是当前中国正在热议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发现我国“空巢青年”作为现代性的产物,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其规模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最终在生活需求升华、新信息技术革命、婚恋观念变革等因素的作用下爆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政策层面全方位引导“空巢青年”筑巢,助力“空巢青年”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对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晓初 《理论学刊》2012,(11):119-124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虽然现代性的过度阐释造成它的钝化与泛化,但它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之所以成立的合法性基础,因而亟需对造成这一概念混乱与歧义丛生的逻辑前提及其思维方式加以清理与厘定。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思路:一是立足于中国现代(性)文学发展实际的探索;一是来自于西方后现代(现代)性理论的启迪与应用。事实上,现代性文学首先根源于一种历史现代性——现代文明的创造,因而具有普适性的人类价值,也具有萌芽、生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当它扩展和弥散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后,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具体的特殊的现代性,同时由于现代性本身便孕育了自身否定自身的内在张力,因而又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与张力的悖论性结构。历史与辩证的态度是我们探讨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庸》"天命之谓性"命题中的"天"范畴具有人格神意义,属于宗教之"天",然而学界不乏将其超拔为形而上学之"天"的观点。持此观点者既有理论上的客观依据,也有论者主观上的意图,但都是以用西方哲学诠释中国哲学为前提。这种以西释中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哲学的殊胜之处,故而学人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构建过程中,不能不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研究的若干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性"这一研究主题,分别对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现代性理论研究所关涉到的几个主要同题予以综述,以期推进这一重要主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蔡立莉 《湘潮》2013,(1):60-61
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一生所追求,并试图解决的问题。《纯批》不仅是探讨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探讨如何设置纯粹理性确定和可靠的限制,更是探讨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如是,浅析《纯批》中三个大纲式的如何可能问题,并弄清楚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要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胡玻 《探索》2002,5(6):99-102
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主要是针对着形而上学的“二重化”世界观及其最高价值设定来进行的通过揭示传统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论的虚无主义性质,表明了形而上学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从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两方面展开考察,阐明了形而上学所谓的“真正世界”、超感性世界的理性虚构性质;将“强力意志”确立为世界的本质和价值基点,据此形成了反形而上学的强力意志的世界现和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 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技术是人类的福星还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应对技术持乐观抑或悲观的态度?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不可能无视技术的存在以及技术对人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的本质在现代社会是被遮蔽的 ,他从哲学和时代角度揭示了技术的本质 ,提醒人类正确对待由自己创造的技术 ,明智地用它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服务。一、现代技术本质揭蔽海德格尔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了技术的本质 :1、技术既是对自然存在丰富性的展现 ,也是主体能力多样性的展现。海德格尔认为 ,技术是人的活动 ,存在于人…  相似文献   

18.
秦龙 《唯实》2004,1(4):23-27
缺乏"形而上学"文化传统的中国,不应不加区分地追逐西方反"形而上学"的潮流.相反,正是"形而上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上迷失"和信仰欠缺,以至实用主义成为时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匮乏,带来文化重建中传统的断裂."形而上学"是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必须注意培育、促发科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努力促进终极关怀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中国—东方”论说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学东渐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即马克思的“中国-方”论说为中心,具体剖析中国知识分子转化、重构西方理论资源的观念史线索,并以此追踪中国现代性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所书写的“中国形象”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与传播直接参与了现代中国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形塑。关于马克思“中国-方”论说的诸多歧异与纷争,关系到中国建构现代性的实践道路的选择。“西学东渐”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中西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西方现代性掌握“文化霸权”,强行入侵到中国文化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的深层。然而,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从未完全屈服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中国文化主体建构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正在不断扭转这种文化不平等的现状。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论说的“重构”,集中表现在与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一种“反殖民主义的现代性”的逐步建构之上。  相似文献   

20.
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和以物化为表征的生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自反性,使劳动现代性取代资本现代性成为历史必然。劳动现代性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从异化劳动回归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扮演着革命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性的主导力量。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遵循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的阐释路径,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资本现代性的拯救方案,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主体、动力、社会和品性的重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