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永久性意义的研究范畴,也是最难解释和最难解决的问题.其核心是两个:第一,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第二,如何实现持久的和平? 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冷战时期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到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雷蒙·阿隆所说,"一切文明都免不了经历过战争."(1)美国两位历史学家小戴维·佐克和罗宾·海厄姆在<简明战争史>中写道,"战争影响了文明的进程".马克思曾提出,"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相似文献   

2.
刘忠 《红旗文稿》2012,(4):34-35
"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反恐战争至今已逾10年。这场波及全球、规模空前的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中恐怖主义组织网络受到了沉重打击,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深受其害,巴基斯坦等国家也成为战争牺牲品,战争发起者美国则像奥巴马在"9·11"十周年大会上总结的那样:代价巨大,而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日本法西斯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抗战的胜利。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战争的伤口也在逐渐弥合。但我们也应看到,暴力与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侵略历史正被某些人改写,战争恶魔正被美化,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这提醒我们:日寇的侵华史决不能忘,英勇的抗战精神决不能丢。  相似文献   

4.
50年前,在我们的邻国朝鲜,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命运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勇敢和正义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军,令美国人不得不承认——“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今天,重温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会倍感和平的珍贵,也会感到战争是那么的不应为人类所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9月18日就开始了.“邓小平在1989年5月16日&;lt;结束过去,开辟未来&;gt;的文章中明确指出:“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本文通过大量历史事实,集中论述的就是这一基本观点,即: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9月18日所发动的是一场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其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是否认不了,逃避不掉的.……  相似文献   

6.
在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中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电报、访问等形式积极进行互动,对谈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停战谈判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城谈判阶段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板门店谈判第一阶段主要谈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板门店第二次谈判重启后,美苏两国的新领导人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战俘问题上中苏出现分歧,中国只能被迫接受苏联的方案,做出让步,签订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7.
杨名 《党史博采》2009,(4):10-12
朝鲜战争一直作为美苏全球冷战大背景中的一个局部的热战吸引着学者和人们的眼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美国学者对此历史事件的研究是最早的,其公布了许多关于朝鲜战争的档案,同时许多当年参与朝鲜战争的军人和政客也参与到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系统解析了战争与和平的本质属性、思想内涵及内在联系。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和平也是政治,战争与和平在政治中统一起来;战争是国家、民族、政治集团之间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政策和策略要服从服务于战争的政治目的;战争的军事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与和平之间互相联系,可以互相转化。此外,他还阐明了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和平也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同时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等道理。  相似文献   

9.
滑铁卢战役,那场发生在1815年6月18日的战争,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而那场战争的背后,进行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拿破仑说过:"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开篇为我们披露了滑铁卢战役背后那一段发人深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因离人的境况不同,故表现出来的“暂离之状”也各异.许多红军指战员在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时,都写了惜别诗,但因各人的感受、心态不同.故写的惜别诗也各有特色.红军干部杨旭,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以其独特的感受,写出了一首感情深沉、委婉动人的惜别诗——《途中有感》:百计无成事事难,半肩行李出乡关.丹枫似染离人泪,红遍前山与后山.杨旭,江西余干人,中共党员.1928年曾在余干县委工作.后来,他参加了中央红军,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他随同中央红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先后两次在战争中宣布“局外中立”:一次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另一次是在1914年的日德战争中.在这两次战争中,中国的表现大同小异,历史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中国虽然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初的国内政治格局演变,但其衰弱的国际地位始终未变,列强竞相在中国争权夺利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2.
江沛 《党史文汇》2005,(9):7-12
1937年 7月爆发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全国抗战随即开始.这场中日两国倾尽国力的大战,波及到了中国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域,近 4亿人口直接卷入了战火硝烟.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也使中国社会形态与结构发生了若干重大的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13.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刚刚成立的中央社会部讲话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就要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隐蔽的战争,有战略的进攻,打入敌人的内心;也有战略的防御,保卫自己。要打败敌人,须内外夹攻,所以两者都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延安时期成立的中央社会部是党的情报保卫工作机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他们通过派遣大批情报工作人员深入日伪、国民党内部,成功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同时,他们也充分运用各种情报工作手段,在电讯情报方面发挥了特殊的"打入敌人的内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50年代以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通过几十年的战争才建立起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1949年以后宣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马背上的英雄也成了时代的骄子.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要求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直截了当地呼吁作家:“假如说,在全国战争正在剧烈进行的时候,有资格记录这个伟大战争场面的作者,今天也许还在火线上战斗,他还顾不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的论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为精辟、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人是战争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战争力量的主宰者,要反对机械论和唯心论;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是胜利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人是物质力量的运用者,战争指导者与战场指挥员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成败;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联系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失败;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对于强大的敌人不要怕,要有"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的思想准备,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认识到勇敢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今天重温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充分认识战争胜负是战争力量竞赛的结果,战争胜负决定于战争综合力量对比,战争胜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新中国的妇女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否定了世界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发出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慨叹,在战争的烽火中显示了新中国女性的风采.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千千万万个巾帼英雄中的一个,她的名字叫朱勇.  相似文献   

17.
报上有一则书讯,介绍一本书《(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二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兵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方便战地生活,还特别制作成小巧、轻便的开本.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也说明阅读是一种国家行为,要由国家来具体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军事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这既给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抓紧做好信息作战准备,大力解决信息作战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使信息作战能力适应"打赢"要求,为赢得未来信息作战的主动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问:在临近世纪之交的前夕,我们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纪念.战争与和平是人类两大社会生存状态,我们可否从这个现实问题谈起,然后再转入正题?答:这很好.其实,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问题.尽管世界上仍有局部战争,人类从总体上说已经有50年生活在和平之中了,并且,我们至今仍可断言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为什么会如此?是否因为人类变得善良和理性了?有这个因素,但我们大概都宁可相信50年前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显示了“毁灭性”威力的核武器反过来制约了人类及其统治者发动大战的冲动.人们造出的核武器在对准别人的同时也对准了他们自己,正是这一事实使人类变得理智了吧?20世纪有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8月,毛泽东在其名篇《矛盾论》中提出一个论断:"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可以转化为和平,和平也可以转化为战争,但这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剖析的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单纯思辨的结果,而是毛泽东通过分析中外战争史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和世界战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