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强调:引进外资要迈更大步伐本刊记者杜梅萍胡鞍钢: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分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教授。胡鞍钢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被海外称之为中国新一代经济学家。自1989年起,胡鞍钢...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要为鞍钢的时代楷模勾勒一幅画卷,她的名字不啻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要为鞍钢的女性职工描画一道风景,她的身影更是动人的一抹色彩。——题记人物记事她是鞍钢历史上首位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的女科技工作者她主持的"含铁尘泥高效再资源化新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后,仅3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1亿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青团》2023,(5):20-21
<正>自1949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鞍山市筹委会鞍钢分会成立以来,鞍钢共青团已走过74年的光辉历程。在鞍钢不同的发展阶段,共青团组织开展了“恢复鞍钢,发展生产”、“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学雷锋树新风”、“学孟泰·爱鞍钢·做主人”、“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金龙杯竞赛”、“青年创新登高计划”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烈青春气息的品牌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没想到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是鞍钢的荣誉,是鞍钢培养了我,让我在创新中不断成长。”提到获奖,鞍钢众元产业绿色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微粉分公司副经理刘丽娜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我会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地工作,为鞍钢的生产和技术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刘丽娜初来鞍钢工作时立下的誓言,直到如今,她依然执着信守着。  相似文献   

5.
1978年9月18日,是鞍钢炼铁厂原厂长夏云志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第五次来鞍钢视察工作。鞍钢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一直备受邓小平的关怀与支持,他曾先后于1955年11月、1958年9月、1964年7月、1975年和1978年来鞍钢视察。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便来到鞍钢视察工作,对恢复鞍山钢铁公司原有建制,使鞍钢重新获得正常的生产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建视野     
《先锋队》2012,(17):44-45
鞍钢:应对逆市算细账人人都为压缩成本想办法"跟领导算账,越算怨气越大;跟市场算账,越算办法越多。"鞍钢职工蒋益提起当前的钢铁行业逆市,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观念之变。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不旺、竞争近乎惨烈,特大钢铁企业鞍钢难以独善其身。面对困难,鞍钢上下在狠抓管理、降本增效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蒋益所说的算账,是指年初起公司推行的成本模拟市场核算  相似文献   

7.
王二江小传: 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襄城县,1982年从部队退伍到鞍钢工作。现为鞍钢集团新钢铁公司炼铁总厂新烧结分厂丙班班长,共产党员。入厂20多年来,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始终扎根一线最艰苦的岗位,在生产经营出现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当职工、群众出现困难时,他慷慨解囊。先后获鞍钢先进生产者、共产党员标兵、鞍钢十大杰出青年、鞍钢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相似文献   

8.
廖轩  党效  柯苑 《求是》1997,(16)
这是一篇抓住要害、深入研究,很有说服力的调研报告。党的十四大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鞍钢靠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新的业绩,初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一个典型的特大型国有老企业,鞍钢的经验和鞍钢人的精神十分宝贵。像鞍钢这样的企业可以搞好,充分证明我国国有企业是能够搞好的。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平凡的鞍钢工人,可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扎根生产一线,解决生产难题200余项,累计创效3亿元以上;在他的责任区域连续15年实现影响生产的设备事故为零;他创立的"三勤、三精、三准"点检理念和"清、紧、调、控"点检模式在全厂推广;以他名字命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现已拥有创新成果300多项,年创效益1.5亿元。他先后获得"鞍钢特级技师""鞍钢劳  相似文献   

10.
119.1958年9月,中国第一台12吨大型高精度万能铲床在大连机床厂试制成功。 120.1958年10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大型浮选厂——鞍钢鞍山铁矿浮选车间建成投产。 121.1958年10月1日,鞍钢烧结总厂建成国内第一台隧道窑式球团焙烧机。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们眼中,张福多入选"鞍钢楷模"当之无愧。作为鞍钢一线职工的优秀代表,他拥有着一张近乎完美的技术成绩单——连续三届鞍钢技术竞赛轧钢工状元、鞍山钢铁首批高技能人才等级序列特级技师、辽宁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1996年,张福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997年,该厂动工兴建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张福多被选调为该生产线的第一批精轧压下操作员。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06,(3)
随着鞍钢新区烧结、高炉、炼钢、连铸、2150热连轧以及9号3.5万立制氧机等配套设施相继竣工投产,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鞍钢500万吨现代化新区已基本建成。目前,新区从炼铁到热轧的生产主线实现全线贯通。鞍钢新区500万吨精品板材基地建设项目是鞍钢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重点成套工程。200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鞍钢新区建设和老厂改造规划,此举对于鞍钢实现“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以及长远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东北地区钢铁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  相似文献   

13.
1999年7月9日,是鞍钢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伴随着新中国即将解放的胜利喜悦,先期解放的鞍山,隆重举行了鞍钢解放后的正式开工仪式。这标志着鞍钢获得了新生,从此揭开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崭新一页。 发动工人护厂护矿,稳定和保护工程技术人才 鞍山因南效有两座鞍状山峰而得名。据《汉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鞍山古属九州之一的青州。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作《九州赋》,盛赞“幽幽青州,盐铁之地”。鞍山地区的冶铁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钢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辽东半岛后的20世纪初。鞍钢的最  相似文献   

14.
范绍峰 《党建》2012,(3):16-17
精彩导读 ●鞍钢产生各级劳模5600余人,其中145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是各时期劳模中的杰出代表。 ●雷锋精神推动了鞍钢企业转型发展,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鞍钢人勇于挑战,去年集团成功跨入世界500强。●在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鞍钢构建学雷锋精神常态化机制,推进学雷锋活动始终与时代同行。  相似文献   

15.
"贵州现象"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胡鞍钢博士《"贵州现象"呼吁重大政策调整》一文,胡鞍钢调研后认为:"贵州现象"特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贫困人口众多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事已经淡忘。但是,鞍钢人永远不会忘记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对鞍钢的殷切期望,对鞍钢工人阶级的亲切关怀。特别是周总理四次亲临鞍钢视察的情景,仍珍藏在鞍钢人的心间,总理慈祥的笑容仍在眼前浮现,总理亲切的声音回响在耳边。  相似文献   

17.
百家言     
《求是》2011,(19)
胡鞍钢:中国崛起的根本优势是制度优势中国崛起的根本优势是制度优势,主要表现为:其一,中国共产党拥有组合和动员人民群众的强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中国现有的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  相似文献   

18.
孟泰     
正孟泰,1898年出生,河北省丰润县人。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鞍钢炼铁厂配管组组长、技术员、副技师、设备修理厂厂长、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1959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7年9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东北全境解放后,孟泰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在既没有组织号召、也没有领导指派的情况下,自觉  相似文献   

19.
“贵州现象”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胡鞍钢博士《“贵卅I现象”呼唤重大政策调整》一文,胡鞍钢调研后认为:“贵州现象”特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贫困人口众多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  相似文献   

20.
1 1952年9月,朱总司令首次到鞍钢视察。在市委书记韩天石、鞍钢公司副总经理华明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朱总司令首先视察了已经恢复生产的各厂。在立山薄板厂,朱老总指着原料板坯问工人:“这就是生产军锹的原料吗!”工人们回答说:“是”。束总司令高兴地对大家说:“你们生产的军锹,满足了前线的急需,为抗美援朝作出了很大贡献,谢谢你们了!’在汤岗子温泉疗养院,朱总司令接见了孟泰、武玉兰、宋学文、王进忠、黄德茂等著名鞍钢劳动模范,并同他们合影留念。朱总司令还勉励全体劳模要更好地发挥骨干、桥梁和带头作用,在鞍钢的生产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中秋佳节之前,朱总司令到鞍钢东山宾馆慰问帮助建设鞍钢的苏联专家及其家属,并邀请公司领导和职工代表与苏联专家联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