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内容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俄共一些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抓住列宁的某一说法,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辩护。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但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依据。有些解释属断章取义,无视列宁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科学的研究需要对列宁的不同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守正与创新的改革壮举.它坚守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之正.这种坚定的守正,是新经济政策得以推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前提和保障,是新经济政策本质意蕴的体现.同时,它开创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适当途径之新、根据苏俄国情正确开展经济建设的方略之新、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之新.这种务实的创新,给苏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新经济政策的鲜明特性.守正与创新是新经济政策留给我们的可贵启示,我们要在坚持守正与创新中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斯大林评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的评价,应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来确定他所处的历史地位,评价他的功过。从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看,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探索者,是一位社会主义理论最大的误导者,他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但最后是一个失败者。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功不可抹灭。要想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必须进一步从斯大林的影响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模式可以搬用,必须通过改革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方法、道路和机制.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原因、内容以及过程等方面有颇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最终夭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模式"(Stalinist Model)亦称苏联模式,通常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由于这种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并根据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建立起来的,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斯大林模式"随后扩展到了东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私营企业如同社会主义政权本身那样年久。不仅在新经济政策比较自由、放松的期间,和斯大林逝世之后的头几年,而且在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专政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农业和消费项目都是由私人生产和私人贸易的。虽然规模、合法地位、私人部门的活动在整个苏联的历史上发生了惹人注目的和经常没有想到的变化,但是,依赖于当时官方政治路线,私营企业总不会不存在。恰恰相反,在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工业社会成为深刻和广泛范围的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在生产和分配中私人经济活动的新类型和体制发展到遍布全国。  相似文献   

7.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8月斯大林去世,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后几十年来,它影响着整个苏联的对外关系。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或者如何评价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呢?笔者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双重性,它在苏联战后追求的目标、对西方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外政策的后果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便是力图从"双重性"的角度,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列宁在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他写作<论合作社>一文期间,关于在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阐述了列宁在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期间关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文章认为,由于"直接过渡"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的失败,列宁和俄共(布)不得不采取一种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间接途径.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又进而开始探索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表明,作为先锋队党的俄共(布)开辟了通往社会主义的俄国道路.先锋队不能迁就群众,做群众的尾巴;作为探路者和领路人,它必须走在群众前面;但先锋队也不能脱离群众,只有团结群众,在群众中扎下根来,才能带领群众前进.新经济政策既是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又是通过文化革命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政策;它有机处理了应然与实然、进攻与退却、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的关系,为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开辟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列宁带领俄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距今已经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也都远远超越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但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包括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判断党的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必须从实践而不是书本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的俄国等,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列宁再次中风和逝世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曾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公开论争。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二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放宽还是厉行苏联的对外贸易垄断制。总的来看,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主张都存在偏颇,尤其布哈林的观点更值得探讨。尽管双方的论争大多涉及到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其中最大的分歧却是究竟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而也为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是个民族理论专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继承也有贡献。在他执政的30年中,其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少数民族摆脱了长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落后状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他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许多严重的错误,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与阶级镇压手段并用,民族平等与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并存。这些错误为以后的联盟解体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是二战后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兴衰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篇章.尤其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今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把近些年来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社会主义标准的把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们还明确地提出,不要企图制定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十分完备的、不可改变的标准,不要仅仅从书本上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和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果运用他们的思想方法,则有利于说明当前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当前实践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最近,《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沈宗武著)一书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斯大林模式展开了全面评价,称得上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和政治内涵的著作。斯大林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发展模式。自1 956年非斯大林化运动以后,关于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就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及世界东西方政治思想界激烈交锋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1 989年苏东剧变以来,这一话题再度被热炒,斯大林模式及其理念成为西方反共思潮的主要攻击目标;西方左翼在总结1 989年社会主义受挫的教训时,也力图与这一模式划清界限。历史的尘埃…  相似文献   

17.
评价斯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18.
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上 ,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而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马克思并不否认在这样的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会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斯大林和马克思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马克思讲的是价值规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商品生产 ,斯大林讲的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的新型的商品生产 ;斯大林并不否认在价值规律的自由调节下会导致资本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 ,我们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发展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列宁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在与经济派的斗争中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在由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中对社会主义价值手段的再认识;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就会导致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