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人为本-邓小平关于"人的问题"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雅 《求实》2005,3(8):14-16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虽然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关于人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视角和内容,其包括(一)尊重人,对人民大众权利予以关怀;(二)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依靠人,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四)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这些关于人的问题的丰富的论述,实际上便是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是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 ,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 ,主体是人 ,客体是人 ,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人的发展上面来 ,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才能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 ,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人的发展 ,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关注人的需要 ,体现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哲学人学,而21世纪管理的趋势是人本管理。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去探寻发掘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人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蕴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光侠 《理论学刊》2003,42(4):20-24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本质观是人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即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 ,人的发展意蕴的思想框架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消费蕴涵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然而,对消费的完整阐释绝非经济学本身能够做到的,必须上升到形而上层面才能揭示其本真。马克思人学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审视消费,把消费置于人的需要、本质、存在和发展的层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消费无非是人的需要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呈现,其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和消费主义的出现,在消费与人之间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解读逻辑,是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对内“自我”诉求,实现自我主体价值,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何为和谐社会切入,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三大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波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09,(22):105-106
一、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一切工作应该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李颖 《求实》2008,(12)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把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了自己哲学的"世俗基础"和"存在基础",阐明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的解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从自然、他人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使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活动的本质需要,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李权广 《世纪桥》2011,(21):86-87
"公益何以可能"探究的是人从事公益的内在根据,是公益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传统主要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视角,或者从性善论的视角,或者从动物本能等生理因素视角,探究人从事公益的内在根据。上述的视角离开了现实的人去研究公益,其理论是缺乏说服力。因而,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人的本质以探究公益的内在根据,解析人的需要以探讨公益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解决"公益何以可能"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层面来反思人对自身的认识。首先,把人从“类”中提升上来,回答了“人是谁”(其实是“我是谁”);其次,历陈了人类从“宇宙中心”位置不断下滑和人类苦苦追寻支撑的过程;最后,论述了马克思跳出以前的窠臼,不再向外部去寻求人类的支撑,而是直面人类自身,把人看成是未完成的不断生成的存在,进而剖析了人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3,(6)
马克思的"现实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现实人"在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这些现实的关系决定了"现实人"是多维立体的总体存在,是自然维度、自由维度、社会维度、劳动维度和历史维度的辩证统一。多维统一的人才是"现实人",多维统一确证人的现实存在;"现实人"必定是多维统一的,人通过多维统一表现自身的现实存在。说人是现实的,是说人是有条件的,是相对存在,多维统一是"现实人"的存在条件。"现实人"是多维总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对人的逻辑分析代替人的现实存在。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人",必须划清与各种形式的抽象人性论的哲学界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行政人是"经济人"还是"公共人":事实与价值之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金群 《探索》2003,(5):34-37
行政人,在狭义上可理解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职业群体,在广义上可理解为履行所有国家职能的人员集合.行政人在事实上可能以"经济人"的方式生活,但在价值层面上,我们必须坚持以"公共人"为导向.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行政学强调制度选择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公共人"为导向,行政学强调公共道德与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只有把行政人的这两种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得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的关系状况是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一个视角。本文按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论原则,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还没有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真正融合,但它已是二者走向完美统一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对消费问题的论述中,谈到了消费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彰显出他的消费思想中的人学意蕴。在他看来,消费的目的是满足和创造人的需要;消费活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确证;消费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费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人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类思想领域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都对人和人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理解。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内涵,理解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和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当今社会中全面正确地认识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锦海 《党的建设》2007,(12):26-26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交通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和谐交通"这一目标,坚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原则,把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作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