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司马迁对市场作用的揭示沈端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熙熙”“攘攘”或“来”或“往”而逐“利”之地,通常谓之市场。市场是历史的产物,始名“市井”。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艰苦地向前探索,发展...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系统地阐述其经济思想。它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某些经济思想,仍然很有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如“无为”的经济哲学思想、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的思想、人的经济行为为利益所趋动的思想,以及利润、利息作为能否从事经营的标准的思想等等。下面就这些思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经济哲学思想:承“无为”、去“无欲”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  相似文献   

3.
王静 《新东方》2009,(1):F0002-F0002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  相似文献   

4.
一理论基础《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系统论述他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所谓货殖,即财富增值,或价值增值。作者的全部论述表明,他的经济思想是建立在先秦诸子所提出的自然人性论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作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到《山海经》一书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但司马迁却没说《山海经》的作者为谁。到了刘歆,在其校上《山海经》一书的表文中才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汉书·艺文志》对《山海经》一书,不著录作者姓名,可见班固并不信其说。至于后来学者,则多否定之。如尤袤说:“《山海经》……汉儒谓伯翳为之,非也。”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汉书》,虽然同为纪传体史书中的双璧,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却见解相左,甚至针锋相对。两书《货殖传》尽管立传体例相同,在义利观念的评价上则是大相径庭。究其根由,除了司马迁与班固个人史识不尽相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两汉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形态,或是在社会意识及风尚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势必要在《史记》、《汉书》中表现出来。对照研读两篇《货殖传》,不仅可以窥察作者在义利观念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可以从中寻觅两汉社会由重利轻义到重义轻利的演变轨迹,加深对两汉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  相似文献   

8.
悠悠环路情     
悠悠环路情魏毅合肥市一环路建设系列报道之一引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在汉代即为"全国18个大城市之一"。──转引自《合肥城市建设志》概述"安徽需要大城市,目前首先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摘自回良玉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一、决策合...  相似文献   

9.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10.
范蠡在陶山     
史料中对于范蠡的归宿问题记载并不多,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所取史料来源于越国典籍《越绝书》,在卷十三《外传枕中》最后一句提及:"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此谓大地之图也。"范蠡后半生的资料索取,应当归功于司马迁,分别在《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予以记述,但对范蠡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读《史记·货殖列传》札记三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埏 《思想战线》2000,26(2):82-85
札记一<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货殖传>均有子贡传,唯不尽同.前者是表彰货殖家之贤而富者,后者意在尊孔,所以对子贡传加以更改.札记二<史记·货殖列传>中"椎埋"一词凡两见,其一是指货殖家"取与以时"牟利致富,与椎埋不相干,当为"推移"二字之误.札记三<史记·货殖列传>中"权利"一词在汉朝是盐铁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2.
闵爽 《求索》2005,(7):146-148
文章选择三家注《史记·货殖列传》中“马蹄千”、“故岁在金,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等句中的相关词语做进一步考辨,阐述己见。  相似文献   

13.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与《史记》相比有了许多创新。该书对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匈奴列传》、《西域传》、《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中,而又以《匈奴列传》最为重要,从《匈奴列传》可以看出汉王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季年,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是高峰之巅。至汉武帝时,由于政府实施了打击商贾的政策,致使盐铁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李埏 《思想战线》2002,28(1):67-70
春秋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 ,财富按等级占有 ,所能私有的惟有家畜。春秋以后 ,社会发生空前动荡变革 ,巨富的工商业者越来越多 ;特别是到西汉武帝之时 ,富商大贾的势力已超轶王侯 ,庶人从不能富到能富 ,到能巨富 ,实为自古以来的一大变局。司马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此巨变作了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史学与经学之分途李金河我国的史学源远流长,自孔子修《春秋》、左丘明作《左传》始,经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奠定了纪传体史书的基础,班固撰《汉书》立皇朝史撰述“正史”的固定格局。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史学亦完全附翼于经...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管仲亦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发生在餐桌上的变化是人们最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2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其实,古亦有之,不绝史册。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就是政绩。我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比较全面、科学,值得探讨,也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