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居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的布依族,传统风俗古朴浓郁,喜庆节日多姿多彩.对歌节,就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独特迷人的传统佳节,它是布依人联谊交友、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的盛会.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是歌的民族,对双文化在布依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本文分析对歌文化生存的因素,讨论对歌文化的底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廖光福 《当代广西》2014,(15):57-57
正7月19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天堂牧场,仫佬族男女青年参加走坡对歌活动,互表衷情。仫佬族有"走坡对歌"的传统,走坡节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在走坡活动中,仫佬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唱山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互赠信物,表达彼此爱慕之情,不少男女青年因此喜结良缘。如今  相似文献   

4.
李毕 《今日民族》2013,(8):9-10
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叫"对歌",也称"唱调子"或"对调子"。对歌是彝族人民,特别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各级政府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中,都有山歌对唱节目。农闲时节,喜庆之日,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本村的歌场,用歌声抒发心声,用歌声寻找恋人。  相似文献   

5.
张得寿 《创造》2002,(2):33-34
壮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里,苦要唱歌,乐要唱歌,歌声表达感情,表达思绪、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所以历史上,壮族形成了以歌为媒、对歌择偶的传统。如果说爱情的美好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审美的话,那么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无疑是将恋爱诗化了。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壮族先民的婚姻形态进入对偶婚和族外婚阶段,几个不同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男女青年以大型集体歌舞的形式进行交友结识和恋爱婚配。以后这种以歌为媒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布依唢呐     
曲靖市罗平县长底乡是全省唯一的布依族乡。吊脚楼里、蕉林深处、山涧溪畔处处能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布依文化,古朴浓郁的民风民情。勤劳智慧的布依人除了以悠扬的布依山歌来交友待客外,还擅长用唢呐来渲染不同场合的气氛。布依男女能歌善舞,闲暇时总喜欢三五人聚在一起,一边喝茶聊天识谱唱曲,一边手持乐器吹奏排练,那般专注、那股子劲,一看一听就知道布依人的唢呐功夫是训练有素的。布依人家的唢呐调子包括生产生活、节气调和节日调等不同种类,因不同的节日或场合各异,有欢庆喜悦的、雄浑庄重的,也有悲情缠绵的。布依人婚嫁中所吹奏的唢呐调子…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节日民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民俗。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布依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节日民俗内容丰富,展示出一幅幅绚丽的风俗画面。一布依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之中,有关的节日和聚会大约达八十余次。其中,为全民族人民所重视的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查白、赶干洞、尝新节、重阳节、鲜果节、对歌节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8.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9.
对歌,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均可进行。其歌词内容,只不过因时、因地、因特定环境和相对年龄而定。大体说来,要是在年纪不相上下的就有下列几种情形的对歌:即老年男女之间对唱;老年妇女之间对唱;中年男女之间对唱;青年男女之间对唱;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6)
<正>7月28日,"中华一家亲·布依风情浓"2017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六月六"活动在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布依古寨举行,来自吉林、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布依族同胞代表、台湾阿里山邹族群同胞代表和当地布依族群众上万人汇聚贞丰纳孔布依寨,共享传统文化盛宴,同庆一年一度的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风情节。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在贞丰县设立。"六月六"是布依族作为古老农耕稻作民族的历史见证,以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11.
<正>曲靖市罗平县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三类。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农历二月二,长底、九龙一带的布依族男女青年都会在九龙河边对歌。  相似文献   

12.
繁衍生息于哀牢山中段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阿木、卡多、碧约、西莫洛、切弟、腊米、卡别等各支系的哈尼族,在恋爱、订亲、讨亲嫁娶方面虽然有些共同的习俗,但支系不同,也还有一些不同的婚俗趣闻轶事,诸如: “龙”与“凤”对歌 “龙”与“凤”对歌,即男女未婚青年对歌,是白宏人的一种婚恋形式。在米索扎(十月年)或其它节日傍晚,村里的年轻人相约到一特定场所,分性别列为两排,中间隔一至二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歌词多为传统与即兴创作相结合的“龙求凤”、“鱼戏水”等等,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对方的…  相似文献   

13.
谢山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布依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两三钱银打灯,剩下三分买灯芯,万丈深潭照到底,只怕妹心照不明”;“三两三钱银打灯,妹拿眉毛做灯芯,眼泪拿来做灯油,看哥真心不真心”……罗平县九龙瀑布群风景区、多依河风景区周边的布依族青年至今还保存着木叶情歌寻佳偶的神奇婚俗。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55(1):F0003-F0003
布依族的历史久远,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 文字记载史实,但口头传承丰富。传说、故事、古 歌(纪事歌)、酒歌、儿歌等等,反映了布依人过 去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活动铜鼓祭祖、庆节日、 思祖德、驱邪恶、畅心胸,鼓声深沉。铜鼓成为全 寨人共同的文化遗物。婚嫁、丧祭、 “六月六”玩 山节,还有“正月末”,直到过大年,节日较多。 很是热闹,显示出布依人的民族风采。  相似文献   

16.
《求索》1987,(2)
湘鄂西一些土家族地区曾盛行“女儿节”、“女儿会”,例如鄂西恩施、宣恩、鹤峰三县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每逢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日或八月十五日都举行“女儿节”活动。届时,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赶会,远近商人皆来会场摆摊设点,买卖东西。会场上歌声四起,热闹非凡。未婚男女青年间谈情说爱,已婚青年妇女也与过去相好过的情人对歌怀旧。情人间可互相赠送定情信物,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因此相会成亲。过“女儿节”或“女儿会”时,老年人和男人无权干涉妇女的活动。显示出  相似文献   

17.
2000年至2002年,笔者作为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在云南省德昂族社区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其中关于德昂族婚恋习俗的变迁,比较富有情趣,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说起来极富浪漫色彩。德昂族未婚青年恋爱自由,过去,小姑娘和小伙子在15、16岁以后就可以加入青年组织,集体或单独地进行“串姑娘”活动。“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串门,在谈话或对歌过程中建立恋爱关系。集体串姑娘是男女青年的集体交友活动,通常在节日或婚礼时举行,一般是在青年头头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布依族首届“牛王节”于2004年农历4月8日(公历5月26日)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老董下寨(布依村)隆重举行。夏历四月八日的布依族“牛王节”,是农耕、稻作民族的节日,是“牛王”的生日,自古以来布依族是以“牛为伴”、“牛为友”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民族。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一次布依族与侵略者激战时,一头大犊牛怒冲敌阵,用牛角将敌人挑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布依族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为布依族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又是这头大犊牛的生日,所以,布依族把这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2,(2):60
旅游中感受少数民族新年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新年或盛大节日,民俗丰富多样,加之或迤逦或粗犷的异地风光,新鲜浓郁的年味儿已经扑面而来了!布依族:挑新水跳花会新水是布依人尤其看重的。有的人家在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拿着瓢盆  相似文献   

20.
甩“糠包”,是布依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3至15、7月半等节日,青年男女都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处所或草坪上,开展甩“糠包”活动。 “糠包”用多色花布缝制而成,形如四方小枕头,四角系有2厘米长的五色洒须,内装棉籽或粗茶糠。甩“糠包”,有顺甩倒甩两种;顺甩是右手拿包从上向前绕三转,甩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