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瑶族男孩子一般在12岁以后举行度戒仪式.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度戒仪式的男子,才能被承认是盘古王的子孙,也才有权接受师父的香火(为下一代男孩做师父),受到族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一直到现代,许多民族还保留着举行成年仪式的习俗。我国南方的瑶族、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布朗族和基诺族等直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都还保留着各具特色的成年仪式。其中尤以居住在云南境内的瑶族保留的成年仪式最为完整,形式也颇为特别。瑶族称成年仪式为度戒,也叫过法。瑶族男子长到二十岁左右就举行度戒仪式。度戒开始,被度者跟着度师走上巫台坐好。然后,度师开始歌唱请神,把家神、土地、灵公、花娘、社皇、盘古、神农、玉皇、山神、谷娘等各路神一一请遍。请毕,被度者端清水一碗,执火捻一条随度师对众神起誓:不冒犯盘王祖宗;不违背天意;不虐待父母;不欺老凌幼;不得罪亲友;不贪花好  相似文献   

3.
度戒又称“过法”,是瑶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所有的瑶族青年男子都必须经过这一关,即成丁礼才算成人,才会得到神灵的庇护,才有社会地位,才可以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它是瑶族男性人生的一次大转折。瑶族的度戒仪式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通常提前一两年为度戒做准备。  相似文献   

4.
法号与道号     
宗教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自生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道教。凡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尼、道士者,便不再称原来的俗名,而由师父另起名字,佛教谓之法名,道教则称道号。 取法名有几种情况:一是佛教徒受戒时由授戒师所取,亦称“戒名”;二是信教者剃发为僧时由师父所取,这是最常见的;三是僧人出师时由师父所取,如藏族僧人学完所学科目  相似文献   

5.
和尚头上的点是和尚受戒时用艾火烧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对而言资格也比较深。戒疤最少1个,最多9个。烧戒疤的习俗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顶,受沙弥戒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和尚烧戒起源我们在电影、电视上见到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点伤疤,这叫烧戒。佛家称之为“焦”,俗称烧香疤。凡愿遁入空门的人,剃度之后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他们从不烧戒,不受这种皮肉之苦。那么,在我国和尚为什么要烧...  相似文献   

7.
摘要:基于英语经日语转译的“权能仪式”,是分析瑶族宗教生活乃至其他宗教形态的重要概念。打筶则是关系瑶族宗教信仰仪式起承转合和结果确认的重要环节,具有仪式之眼的功能。基于祭祀原则,瑶族信仰世界中的鬼神可以分为家庭、民族、区域、道教、自然5个神灵系统。无论是信仰对象还是科仪文表,瑶族宗教信仰都与道教有明显区别,更应被视作具有道教色彩的区域性信仰团体与瑶族民间信仰结合而成的宗教类型。  相似文献   

8.
贪戒     
《小康》2017,(10)
<正>戒贪需先戒己心,洁行要从净心始;没有贪心,自然没有贪行;没有邪念,也就不会去搞邪门歪道;归根结底,戒贪的根本在“定心”,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据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有高僧委员发言道:贪腐者到寺院烧香礼佛,求佛保佑,是没有用的。闻此,感慨良多!我也曾经多次听说过,某某贪官到某寺院许愿求佑,某某污吏到某寺院捐巨款“赎罪”。悲乎!我以为,贪污腐化,触犯党纪国法,当以党纪罚之、国法惩之;贪腐者,轻者违纪、重者犯法,是自己的理想、信  相似文献   

9.
瑶族支系及其分布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在族源上、称谓上、语言上、习俗上各支系都有很大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是瑶族”这种民族心里素质又是怎样形成的?迄今对于瑶族这个繁杂的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原因仍然是个“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早期就从事瑶族研究的费孝通教授说过:“从语言上看,瑶族可能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各有其来源。至于他们怎样形成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我还不清楚”(《瑶族风情歌。序》第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10.
用成本审计提高激励性规制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规制(regulation)”一般指政府以治理市场失灵为目的,根据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干预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活动的行为。在传统的新古典最优规制理论中,[1][2]对最优规制的分析是非常简单的:假设规制者和被规制的企业在规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具有同样多的信息,因此运用直观的最优化方法,规制者就可以寻找到使其效用最大的规制政策,并要求企业按照最优政策的规定执行。然而,现实经济中的规制实践却远没有这样简单。以价格规制为例,按照新古典理论,规制者制定的最优价格应该等于企业的生产的边际成本,然而,在生产之前,规制者几乎…  相似文献   

11.
一、瑶族婚规碑的内容: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有三块石碑。虽然这三块石碑有的叫“瑶族乡规碑”,有的称“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但因它是瑶族父老为改革瑶族婚俗而立的,故从《黔南人物志稿》(一)统称之为“瑶族婚规碑”。 现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的有二块,其中一块碑上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内容隐约可辨者有: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从贺州市两家"瑶族挑花刺绣传承基地"(由贺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富川瑶族自治县"冬梅瑶绣"和八步区步头镇黄石瑶寨"过山瑶家"传来喜讯:他们的首批200多件瑶绣产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荐并订购,用于装饰在笔记本封面上,还成为联合国中国代表处办公用品和联合国赠送各国官员的礼品。贺州是我国瑶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1个瑶族自治县、5个瑶族乡、179个瑶族  相似文献   

13.
《今日广西》2010,(5):47-47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前,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1984年8月,“盘王节”被议定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过节的时间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国内各地瑶族同胞的认同。至此,各地盘王节的时间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2)
<正>现在,许多人滥用了"自由",以自我认为的自由来侵犯他人的自由,实在不当。今后的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和谐,必须要大家先尊重别人的自由。佛教释迦牟尼佛制订了很多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佛弟子有在家佛弟子的戒律,但是很多人都害怕受戒,认为戒是不自由的,受了戒,杀生不可以,偷盗不可以,婚外情不可以,妄语两舌不可以,太不自由了。实际上,在佛教解释"戒"这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15.
柔性引才不同于以往的刚性引才,旨在人才使用方面通过淡化人才归属、强化智力使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之所以愿意被柔性引进,主要是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有可能获得成就感、经济、工作资源等方面的回报。但由于缺乏对人才供给侧的关注,各地柔性引才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可通过提升人才重视度、为人才引进提供便利等强化柔性引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跃  谷跃娟 《思想战线》2002,28(3):56-59
新中国成立以来 ,云南河口瑶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在政治方面 ,传统政治权威的淡化 ,国家政治权威逐渐被接受 ,反映了河口瑶族向民主政治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在经济方面 ,河口瑶人打破固定土地的自然经济桎 ,接受了商品经济方式 ,保证了他们富强的经济前景 ;在文化方面 ,他们依然重视传统文化 ,但也开始逐渐接受优秀的外来文明 ,这为他们将来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7.
瑶族基本上是一个山地民族。分布在我国南方六省(区)一百四十多万(1982年统计)瑶族中,绝大部分散居住在山区,只有少数居住在丘陵和平坝。弄清瑶族山居是怎样形成的?对瑶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对因地制宜,推动瑶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视线     
报社的“女儿”18岁了2月12日是被收养的残疾孤儿秋云18岁的生日,天津社会各界为秋云举行成人仪式暨庆祝18岁生日活动。18年前,小秋云因为右眼患先天性青光眼,在出生不久被父母抛弃,后被送入儿童福利院。1994年春节,《天津日报》发起了“献爱心,抱养孤儿”的活动,成为全国第一家集体领养孤残儿童的单位。从此,秋云成为了他们的“女儿”。如今,18岁的秋云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她和18位同龄同学一起举行了成人仪式。在生日会上,她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早日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新华网》2006.2.13)残疾男孩被父母遗弃后,…  相似文献   

19.
管鹏 《今日民族》2005,(1):42-43
早就听说瑶族的《盘王歌》古老而神秘,不但在国内的瑶族地区传唱,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瑶族地区也有流传。为了揭开《盘王歌》神秘的面纱,笔者多次深入瑶族村寨走访了许多瑶族民间艺人。据介绍,《盘王歌》也称《盘古书》、《盘王大歌书》等,现仅存的只有民间流传的三种手抄本,每种手抄本都在三千行以上。《盘王歌》并不是专唱盘王的专集,而是瑶族最崇敬的祭祀仪式“还盘王愿”乐神的主要唱本,其歌词吟唱的内容既有瑶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也有瑶族先祖的历史,同时还有劳动和爱情等方面的内容,真可谓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年逾七旬的瑶族老人盘国春向…  相似文献   

20.
瑶族称谓     
荔波县瑶山瑶族 ,自称“董家” (to 55 mo55) ,意思是 :“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意为“瑶人”。因瑶山瑶族男子身着白色五指绣花齐膝短裤 ,汉族称之为“白裤瑶”、“花裤瑶”。荔波县瑶麓瑶族 ,自称“努侯” (nu55hou33) ,意思为“着我们这种服装的人”。水族称之为“谬六” (miou35lo55)意为“苗六人”。荔波县瑶埃瑶族 ,自称“东蒙” (tu 33 mu 33) ,意思是“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 ,意为“瑶人”。因瑶族男子身着灰色长衫 ,汉族称为“长衫瑶”。望谟县油迈瑶族 ,自称“满” (ma 55) ,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