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尼梯田     
“哈尼”,意为“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千百年来,森林、村寨、梯田和河流,养育、铸就着这个民族。哈尼人让生命在隐匿于深山的土地上朴素地绽放,精彩地完成生命的延续,在波澜不惊的生存活动中,在延绵的群山完成了大地上最美的雕塑,创造出了人世间的伟大奇迹--哈尼梯田。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哈尼人把每一个细节都密切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环境里,使梯田稻作农耕文明成为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环境的农耕典范。可以这样说,梯田是哈尼人真正的人生舞台,梯田是哈尼人对生命最真实、最真情、最发自内心的演绎。  相似文献   

2.
元阳多依树村座落在美得出奇的梯田景观中。红河人说:“元阳梯田甲天下”,元阳人说:“多依树梯田甲元阳”,这样说来,多依树的梯田就算是美中之美了。近十年中,摄影界的大师小师已经把这一带哈尼人作为饭碗粮筐的梯田“咔嚓”个遍,让城里人用眼睛看懂了“种田原来是一种美”。元阳梯田的照片在各地发表的多了,但据说最受世界行家称赞的,是个德国“咔嚓”家发表在《摄影》杂志的一幅小照,画面内容,在广阔梯田背景下,一个哈尼人在烈日下辛勤地耕犁,体现了十足的人本摄影主义。看过那幅照片,我的评述是:田不在大,因有哈尼人而灵…  相似文献   

3.
祭“昂玛”     
居住在哀牢山脉南东端与越南相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哈尼族支系"糯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最热闹最隆重的祭"昂玛"活动.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13,(9):9-9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歌舞诗《梯田神韵》由开篇、春歌、夏语、秋韵、冬颂、尾声六个篇童构成,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梯田文化内涵。哈尼祖先过江来,用智慧和汗水开垦梯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梯田其生、共息、共命运。《鼓韵锥魂》,锥鼓是哈尼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器,哈尼人祖祖辈辈都在敲打它,每个时代,哈尼人都能敲出动人的诗话。  相似文献   

5.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这是哈尼人形容自己梯田时的豪迈心态。走进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南部哀牢山区,我们被壮观的“哈尼梯田”震撼了:一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气势磅礴的梯田层层叠叠,难以相信的是;有的竟达上千层。登顶俯瞰,云雾缭绕的山体水波涟滟,如湖海悬于苍穹,那线条清晰的田埂层层铺展,如同翻卷的天书,如同掀开的巨大乐谱写天谱地。人们说,哈尼人用鬼斧神工改造着自然。 “近20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祖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文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哈尼人对‘梯田农耕文化’内涵的丰…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7.
进入哈尼人的家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火塘,火塘边是三根石塘柱,塘柱上放上锅就可以烧饭煮菜,烹调出各类哈尼美食来。在这火塘的上方是由四根木桩支撑的竹篾编制的长方形的盛物台,这就是哈尼族的炕笆了。对哈尼族人来说,炕笆是神圣的,是人神共用的什物,外人到哈尼人家里做客,要到火塘边煮茶饮酒,谈友叙旧的时候,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是万万不能去触动炕笆和存放在炕笆之上的东西的。他们认为外人触动炕笆会使哈尼的天神烟沙、梅烟恰及先祖发怒,会降罪下来的,入乡随俗,不动为好。哈尼族是十分好客的民族,不管是好朋旧友,或是从未相识相知的人,只…  相似文献   

8.
《台声》2024,(3):78-79
<正>“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今天是腊月十六,也是癸卯兔年的“尾牙”。“尾牙”是什么?有什么讲究?我国台湾地区的“尾牙”又有何不同呢?什么是“尾牙”?在传统习俗中,“牙”是一种民间祭拜土地公的仪式。过去,生意人每逢农历初二及十六,都要准备一些祭拜的菜肴,尤其必不可少的是一只由雄鸡拔毛煮熟的白斩鸡,象征着生意兴隆、财运亨通,这种活动就被称为“作牙”。  相似文献   

9.
张宏伟 《今日民族》2006,(6):F0003-F0003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对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放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的彝族阿细人来说,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他们用各种方式纪念把火种送到他们生活和生命中的先人﹍﹍木邓赛鲁。在神秘的气氛中,烈烈火焰从木柴中钻出,数百彪形汉子几乎完全赤祼,在神秘的音乐中摇曳着舞步,祭拜着他们的神灵,炫耀着野性的魅力,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阿细祭火盛典。“东方狂欢节”——阿细祭火@张宏伟  相似文献   

10.
农历春节传承至今,有人说“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像年夜饭前的祭拜祖先和土地神、春节期间不煎炒烹炸、包素饺子、守岁、初一拜年等等都因为时代的进步或逐渐消失,或得到改良,但唯独过年放炮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也极具争议的“年味”却一直没有变。  相似文献   

11.
八寨的二月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大年初四那天,我和媳妇领儿子从县城回老家,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的"昂玛突"节。我的老家在红河县甲寅乡南部八寨村委会的娘吉村,居住在这里的四十来户人家都是哈尼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原因,哈尼人聚居的边疆山区,至今还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或特困地区。其贫穷现状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很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没有形成,经济态势总体水平仍然滞留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阶段,人们的经济收入少。哈尼人居住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生存环境不错,但仍然处于贫困的怪圈中。15年改革开放,给哈尼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剧烈变革,祖祖辈辈习惯于粗放农耕的哈尼人开始分流,其中当然也包括哈尼妇女。她们有的由农业劳动者转变成新的经济角色,由家庭主妇转变成职业角色,由单一的体力投入角色转变成体力智力兼而投…  相似文献   

13.
陈永邺 《思想战线》2008,34(2):135-136
哈尼族的长街宴是一种具有宗教宴会性质的具规约性的象征符号系统. 在哈尼人过年期间,人们用芭蕉叶把糯米粑粑、猪肉、鸡肉包起来寄给外面的亲人,告知他们过年的消息和传递家人对他们的思念,因此.长街宴宴席里圆圆的糯米粑粑、猪肉、鸡肉正是哈尼人团圆和崇尚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这些象征符号所具有的意义,正如一个脚印可以表示一个人的身体和运动的力量一样.  相似文献   

14.
大年车腊干通“车腊干通”(即十月年)又称“扎苔苔”、“富土”等,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汉译为“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辞旧迎新节日,即哈尼年,素有“哈尼富马干通”(大意为哈尼大年)之说。按照哈尼族历法习惯,农历十月为新旧替换的年末岁首。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开始。当天傍晚(有的是翌日早晨),家家户户要支蔑桌烧堆火在家门外,还杀一只鸡,哈尼话叫“哈常丕”,意为祭献非正常死亡的族亲和村里人,不让他们的亡灵闯进家门,以保证家人平平安安欢度节日。次日属蛇口,每个寨子都要共同宰杀一头猪,按照本寨子…  相似文献   

15.
从哈尼族的创始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日常谚语中,可以看到哈尼人对动植物图腾的崇拜、亲近和爱护。图腾最初被哈尼人当作祖先崇拜,被认作保护神,延伸而来的图腾禁忌成为哈尼族地区的无形法律。哈尼图腾的原始宗教性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些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各种图腾文化日渐同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哈尼族图腾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民族聚合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看梯田的眼     
元阳山区的哈尼族村寨大多坐落在美得出奇的梯田景观中。红河人说: “元阳梯田甲天下”,元阳人说: “多依树梯田甲元阳”,这样说来,多依树的梯田就算是美到极致了。近十年中,摄影界的大师小师已经把这一带哈尼人作为饭碗粮筐的梯田“咔嚓”个遍,让城里人用眼睛看懂了“种田原来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有自己的历法,农历十月间第一轮属兔属龙日为新年旧岁交替的时间,哈尼人称之为“扎勒特”,外称“十月年”。节日期间,哈尼小伙们昼夜敲响挂在寨边鼓架上的大鼓,“咚咚咚”的鼓声悠扬不绝,传得极远。哈尼大鼓,有的连年长的男子双手都抱不过来,鼓身缠满了牛筋绳,那牛筋绳和敲击面外的地方,束束牛毛竖立而存,看上去古朴、厚实,且像有生命一样,让人敬畏,跟一般乐队里的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哈尼人看来,大鼓是神圣之物,制作和打击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禁忌,平时,村寨里是听不到大鼓声的。先说制作。来年要制作大鼓,头年就要选定吉日,去山林里挑…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二千多年前,哈尼族祖先就从每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选定一个吉样日子作为“昂玛突”节日。哈播村“昂玛突”节在各位村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举行。1992年,元阳县政府正式批准,哈播昂玛突”节由俄扎乡政府主办。在节日前夕,要选节日主持人,俗称“咪谷”。“咪谷”系村里儿女双全,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未丧偶的老年男人。“昂玛突”节为期3天,第一天由“咪谷”举行祭把活动:在村里选定的“寨神树”周围摆上一头猪,一只大公鸡,数对染色鸡鸭蛋,染色糯米饭和长龙宴酒等供品,由“咪谷”在寨神树前跪拜,乞…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20.
绿春县牛孔乡的彝族“神鼓”被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发现后,被她搬到了《云南映象》中,鼓声传遍大江南北,牛孔乡这个古朴的小山村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牛孔乡居住着哈尼族、彝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2%。近年来,县委、政府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提出了建设“哈尼文化生态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