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王朝在建立初期多能代表民众的利益,新王朝的统治策略若能使百姓得到实惠,往往能提高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使其统治达到天下归心的效果。但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性使得特权阶层不断扩大,腐败势力也不断扩张,从而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使得王朝的政治权威在统治后期逐渐丧失人民性。  相似文献   

2.
何占周 《前沿》2002,3(10):2-4
对于政治权威问题 ,邓小平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要法治不要人治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的政治权威观。邓小平对政治权威问题的论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现,法律权威的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命题,就是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是否和谐的问题。当前我国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问题研究的方向应该在于:分析现实中二者的不和谐因素,排除这些不一致的因素,由不和谐走向和谐。本文通过对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党的政策的权威与法律权威的比较分析,认为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不能用谁大谁小一言概之,作为法治权威的构成要素,二者既要结构合理,又要功能互惠;一方面要明确政策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法律的实施中,政策的指导作用有一定的法律限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党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建构,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努力,消解矛盾和冲突,才能增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营造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政治权威、政治稳定与政府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绝非是一个仅限于经济领域的技术化、逻辑化和自闭式的存在。宏观调控是政府权威建立和延续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保证经济安全进而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从政治权威和政治稳定的要求出发,宏观调控应以经济安全为其核心价值取向、以虚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经济信息安全和资源利用安全为其重点作用领域;同时应以法治化调控为主要手段,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执行主体与调控受体之间的协商与沟通,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宏观调控制度的可接受性,提高宏观调调控制度运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维护党的领袖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至关重要,也是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在要求。当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政治权威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大权威的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先进性政党来领导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提升党的政治权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提升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纲领性文件,蕴涵着我党政治权威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经验总结,也是21世纪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阳信生 《求索》2010,(6):240-242
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权威变动状况的考察,可知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权威的转换密切相关,传统政治权威的衰落、新式社会权威的崛起是辛亥革命爆发和成功的起点和原因,新式政治权威的地位确立与否又与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政治权威逐渐衰落,但其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传统政治权威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新兴政治权威崛起后,但却无足够的实力除旧布新、稳固政局,只好与旧式权威妥协,政治民主化、政治权威合理化、法制化无法实现。这导致了民国政治现代化之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9.
权威主义政治是在传统政体与价值规范瓦解而新的法理型规范体系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的重要权威形式,能有效抑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权力的集中是权威主义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最大的差异,强调在法制条件下运行是其与集权统治的最大区别。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是一个典型形式,经过普京时代的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向民主政治迈进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会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易引发民众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网络在加大监督的同时也消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要在网络社会中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做到:规范网络秩序,营造网络自律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尊重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继奎 《求索》2012,(3):65-67
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利的承认,其证明过程亦是政治权威的证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承认是其首要条件,而承认所遵循的规范则是其先决条件。本文以此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论语》与《理想国》认为,德位合一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基石,而对德性范畴的不同认知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钥匙。基于道德的政治权威因其开放促使道德规制权力,基于知识的政治权威因其封闭导致权力宰制知识,这也是柏拉图而非孔子成为极权主义鼻祖的真实原因;而其所共同倡导的政治教化亦是现代社会医治公民政治无能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2.
阎玫 《青年论坛》2006,2(5):8-10
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权威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并躬行实践,以提高党的领导权威,提高对于维持社会基本秩序、巩固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通过权与威的关系、如何加强权威和加强权威的意义论述了党的领导权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孙旺  成雅贞 《传承》2014,(11):146-147
政治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提供安全、自由、稳定的秩序。贤能政治体现了中国政治的特色。在古代,中国贤能政治以儒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为指导,以科举考试为制度保障,以士大夫为实践主体,在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国家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中国今天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岩 《前沿》2005,(12):188-190
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应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人权三原则的社会主义宪政权威。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后发的国家中,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曹英  王建中 《湖湘论坛》2008,21(3):99-100
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础的艺术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要因人而异,富有针对性;以情感人,富有亲切感;风趣诙谐,富有幽默感;简洁生动,富有逻辑性;要借助无声语言,增强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对于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研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权威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权威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制度层面过渡性的推动力,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需要和现实要求,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以权威的力量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变革中的政治秩序并不与我们朝着民主化方向的努力相矛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权威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追求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终极目标,权威主义的含义和具体实现途径均应有所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从稳定政府权威出发,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过渡。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一般实际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具有一定的“务虚”性 ,即它主要是一个思想认识的互动过程。做好“务虚”工作 ,必须不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同时 ,像任何其他工作一样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必须遵循“务实”的原则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务求实效。这样 ,“务虚”与“务实”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中“务虚”与“务实”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执政党掌握政治权力可以实施强制性服从,但其政治权威归根到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同、拥护和自愿服从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丰富和扩大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文化、组织、政治、经济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价值认同、制度认同、道义认同和政绩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权威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底色,含有深刻的价值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恪守人民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形成了对人民主体地位多维度、全方位的保障,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逻辑对人民的宰制;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视人民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展现出最广大的人民性,实现了对资本至上价值原则的超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目标,在既有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善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扬弃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开启了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境域。基于价值哲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有利于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层面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