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30年前的冬天,严寒难掩春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呜呼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拉开了现代化建设的厚重大幕,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此,解放思想的春雷响彻华夏大地. 相似文献
4.
5.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主要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30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改革开放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最鲜咀的主题,成为我们时代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7.
8.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以"四化"促"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路,全面规划了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这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9.
庆祝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到深圳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特别表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还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在思想上,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有幸生活在邓小平开辟的、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改革开放为特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离世已经17年了,但他确立的改革国策,仍然显现强大的活力,指引着我们紧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胜利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起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亳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省委迅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省厅级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全会精神,研究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举办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在全省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潮。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就全省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谈六个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我们隆重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回顾总结30年来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研究探索山西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意义十分重大。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7.
18.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也由“小包干”(包产到户)逐渐过渡到“大包干”(包干到户)。重庆当时作为四川的重要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但是学界多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包括时间和空间维度)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专论1978-1984年重庆农村第一阶段改革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拟对之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