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官场秘经     
“新官场秘经”,乃是一部书的名称。知道有这么一部书存在,完全属于偶然。 那天在办公室清理废纸,忽然见到了“重点推荐《新官场秘经》”的征订材料。书名一看,我就犯起迷糊来。“新官场秘经”。是新的“官场秘经”呢,还是“新官场”的秘经呢。这些东西,语言上固然不无“时代特色”,但其内容又何“新”可言呢?难道“新官场”的秘经与“旧官场”的秘经,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吗?据编者说,这些东西是“官官在用、时时在用、事事在用,用了几千年但做而不说,秘而不宣的官场圣经”。  相似文献   

2.
王攀 《法制博览》2009,(18):46-47
(这是王朔在新作《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里,预设2043(还是34,不重要)年的老王,跟曾经死去的朋友方言的女儿方咪儿的谈话,侃出来的小说。读书太累,特别是长的,其实真正的观点和精彩的地方只有那么几句,所以才有书简——就是为了免去其他人读书的麻烦。这是我的书简,小括号里是我“写在人生(钱钟书说人生是书)边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0)
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赠我他的新近结集出版的《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一书,翻开来一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厚厚的一大本,45万字,几口气下来就读完了。我以媒体为职业多年了,但没有上过一门新闻方面的课程,也没怎么读过这个领域的书。想来这背后是有潜意识里的叛逆想法作祟的,没学过新闻,照样吃这碗饭,还时常以此自鸣得意,好像很酷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李晓 《工会博览》2010,(14):47-48
前不久,我在官场的朋友余局长向我诉苦说,李兄,我吃什么东西也不香,患厌食症了。 余局长当官已经20多年了,在官场算是摸爬滚打的“老油条”了。  相似文献   

5.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给站在身边的老人让座,没想到竞被老人拒绝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大学生再次请老人坐下,又被拒绝了。年轻人可能感到有些意外,有些尴尬,嘴里嘟哝了一句:“你摽我呀”(当地方言,即“你耍我”之意)谁知老人竞将“摽”听成了“嫖”,扬手便打了年轻人一耳光.还气愤的说:“我活了70多岁.一辈子清清白白。还从来没有人说我嫖过呢!”小伙子的嘴被打出了血。牙也有一颗被打松了,他很是伤心:“我只是说了句口头语.不是你说的这个嫖呀!我不是在骂你呀!”老人大概也觉得有点冒失,掏出了200元作为赔偿,但拒绝道歉。(据M《时代快报》)。  相似文献   

6.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11):F0002-F0002
若干年前,曾经有那么几天,我读过几页《诗经》。翻开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居然说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还要“寤寐求之”,没求到的时候,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人想得都睡不着了,还咋读圣贤书?  相似文献   

7.
蒙冤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遇难前最能安慰自己的话是:“历史终将证明我无罪!”这话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希望和幻觉,他们不懂得: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延续得越久,越能形成“定评”,还会有文人写成小说或戏剧,被冤枉成反面角色的人就越发成了丑角。例如《三国演义》中及戏台上的魏延、蒋干,一个是“有反骨的人”,一个是自作聪明的小丑。而实际上,魏延非但对刘备集团很忠,而且功劳赫赫,至少比“五虎上将”(即关、张、赵、马、黄)不差,甚而强于有刚愎自用毛病的关羽。正史中的蒋干,非但是名副其实的江左名士,有超众的辩才,而且“有仪容”,即人们说的“一表人才”,模样漂亮,更没干过“盗书”之类的蠢事。但魏、蒋这两位被文人艺人写成演成了反面角色,就几十辈子甭想翻身!  相似文献   

8.
官场五分类     
前辈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有名作《诗界五品制》,我不懂诗,但却在官场叨陪末座几十年,受此启发,觉得官场也可以五分一下。流沙河先生将诗界划为五品,用的是纵向阶梯法,从高排到低,而我将官场划为五类,则是横向平面式,叫做“排名不分先后”吧。  相似文献   

9.
最初吸引我的是书的副标题“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对于金融,实际操作我一点儿都不懂,可是我看过《华尔街》《华尔街2》《华尔街之狼》这些电影,隔靴搔痒半懂不懂一些金融的运作.然后我又看到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推荐这本书.比尔·盖茨甚至说,这是他读过的最好的商业书.我就想:理由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据说,一个学者是不愿让别人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正在读什么书的,因为这会暴露出自己做学问的种种秘密,比如曾受何人影响、学术思想的渊源脉络等等。可是若换作一个大人物(此处“大人物”取中性义,只要其对历史能留下一点好坏不论的影响就成)就不同了,因为这是展示他们天纵之才的好时候,即便他们本人不愿公开自己藏过什么书读过什  相似文献   

11.
老妈有钱     
老妈没读过书,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就是在吃了这顿愁下餐的年月里,她也没忽视对我们兄弟的培养;家里穷,老妈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逢年过节,我们兄弟穿的都是新衣服,虽然布料廉价点。在我幼小无知的心灵里,老妈有钱。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14-15
天启四年(1624年),67岁的海防大将军沈有容退役返乡,着手整理自己40多年戎马生涯的各类记录,尤其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到万历四十七年间镇守福建前线的各项资料,最后终于写成了《闽海赠言》一书,并刊刻出版。书中“专人东蕃(台湾),歼倭驱荷”的记载占了许多篇幅,这是沈有容最自豪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王重阳这个名字,现在知名度极高,不过这主要得益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凡读过金庸武侠的,谁不知道华山论剑中技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阳。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虽然也文武双全,但武功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却很难说。不过就凭他所创立的全真教,在道教的历史上,王重阳这个名字就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14.
阮直 《法制博览》2011,(18):55-55
其实,人生能做到甘于平凡,有信心的平凡,比不甘于平凡要艰难得多。人的欲求本性驱使人们不会甘于平凡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我甘于平凡”不过是无可奈何罢了。平庸者起始也多努力地读书、刻苦奋斗了,甚至有人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了,可平庸就是不饶过平凡的人。没遇过官场的提拔,也就没尝过得失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李承志  小南 《法制博览》2008,(24):37-37
我常为碰到的“能怎的”的提问而困惑。提出“能怎的”的大约有两种,一武一文。所谓武问。大抵是一些身大力不亏的,或者是“盲”(法盲、德盲)气十足的年轻人所提。比如,他骑车撞了你,你找他论理,他反倒问你:“撞你了,能怎的?”这属于蛮不讲理类。所谓文问,情况较为复杂。试举几问:你工作认真,有人问你那么认真能怎的;  相似文献   

16.
边缘文学     
向阳 《法制博览》2009,(12):16-16
在城市呆久了,就会怀念县城。县城不承认“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法则。县城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亲切熟悉、朴实宁静。回到县城,便感到县城的好,县城的天空是这般空阔、县城的道路是这般舒畅、县城的人们是这般从容。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很容易碰上亲戚朋友。即使喊不上名字,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到菜市场,我不认识摊主,  相似文献   

17.
块肉浮生     
小时候读过一本翻译小说,名字叫《块肉余生记》。一块肉而又能余生,想必不是一块已没有生命的牛肉或猪肉羊肉……但既然是有生命的人;又如何会被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呢! 书的内容与作者译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书  相似文献   

18.
王磊 《法制博览》2011,(19):20-20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国家地矿部(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的一个研究院党委宣传部工作,闲来总好“创作”,尤以散文、报告文学见长,间或也发点“小说”之类,并加入了作家协会。与《北京工人》杂志(现在的《工会博览》)的情结,应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24)
正按照艺术化生活的要求,落魄都难以掩饰你高贵的气质和独特的个性,富贵也无法遮掩你的粗卑和低下,也许有时这些并不决定必然或者必需,但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是主张并践行乐享人生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和实施的办法,似乎效果也挺理想。比如读书,重要的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读而不断,恒而有悟,就算是空寞孤独,只要有书相伴,就感觉踏实了许多。近来一直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挺深奥的,也不容易懂,但慢慢地一段段读下去,对其知行合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