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窗理论(亦称“破窗效应”)是从“环境→心理→行为”路径分析犯罪现象的发生机理,主张以“场域控制”为基本手段来防控犯罪的理论学说。从“两高”公布的13起环境犯罪典型案例的规范样本来看,“破窗效应”在环境监管中广泛存在,环境犯罪多源于环境监管失职渎职场域下“破窗”式的多米诺效应。“破窗效应”透过对潜在犯罪者的直觉思维、行为惯性以及风险认知发生作用,进而激发乃至强化其犯罪动机。故此,政府可通过“场域控制”来干预潜在犯罪者实施环境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一是引入“情境预防”策略来以提升环境犯罪的难度、风险和成本;二是构建“零容忍”治污与第三方治污相呼应的多元化“补窗”模式,藉此实现对环境犯罪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犯罪学中的“破窗理论”为基础,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财产诈骗犯罪的两大核心问题,即其是否与网络环境无序性存在相关性,以及如果相关,对无序的干预是否会降低该类犯罪的发生,基于以上分析,探索我国当前新型财产诈骗犯罪高发的“破窗”所在.最后建立了“零容忍——控制犯罪源、整顿无序——肃清犯罪环境及被害人预防”三维度全面预防机制,为预防、控制和消除新型财产诈骗犯罪提供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监狱学刊》2010,(3):45-45
王秀梅在《法学评论》2009年第4期上著文《贿赂犯罪的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惩治对策》说,犯罪破窗理论认为,不及时制止违反道德的行为,就会向社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即社会接受这种行为,这些行为就会演变为违反法律的行为;如果国家对轻微违法行为置若罔闻,这种行为就会发展为犯罪;如果对犯罪惩治不力,就会使民众对警察、政府失去信心,犯罪就会蔓延。从《刑法》对贿赂犯罪数额的规定看,我国惩治贿赂犯罪的政策体现了相对的容忍。由此产生以下弊端:1.贿赂犯罪的手段多样,导致根据数额认定犯罪有很大难度;2.随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非机动车盗窃犯罪日益严重,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犯罪预防二元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情景犯罪预防理论及“破窗”理论,在已有钟对非机动车盗窃犯罪措施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非机动车盗窃犯罪的立体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贿赂犯罪的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惩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本无必然的关联性。然而,对于贿赂犯罪,如果惩治力度轻,不足以达到预防和遏制贿赂犯罪频发时,贿赂犯罪便出现破窗式的多米诺效应。因此,对贿赂犯罪应采取零容忍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零容忍对策在我国刑法规定的5000元容忍度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孔令驹 《河北法学》2002,20(5):99-102
犯罪防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功效不仅仅体现在预防与减少犯罪数量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犯罪防控介入社会生活后,必须注重优化配置各种法律资源,发挥调节法律资源的杠杆作用,促使社会“效益”总量增加,以获取犯罪防控的宏观“经济”效应。具体讲,就是犯罪防控必须在立法层面上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价值层面上实现法律文化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制度层面上实现自由刑与财产刑的统一,在行为层面上降低犯罪防控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2021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主要讨论了犯罪学学科发展路径、犯罪测量与犯罪趋势、犯罪人犯罪倾向的影响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网络犯罪防控、青少年犯罪治理、大数据技术与犯罪预防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犯罪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需求。当前及未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在全面加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犯罪测量研究、我国犯罪下降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应用、犯罪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估、犯罪科学或犯罪预防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现状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我国知识产权犯罪防控战略上,应坚持“立足国情,合理防控”、“防打结合,预防为主”、“点面结合,轻轻重重”三大总体原则;在防控战术上,国家层面应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犯罪防控平台,社会层面应大力推动民众与相关团体的广泛参与,个体层面应积极引导权利人做好被害预防的自力保护,这些工作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刘昊阳 《政法学刊》2009,26(6):41-45
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对航空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通常分为“逃亡型”和“政治斗争手段型”。我国早期的劫持民用航空犯罪基本属于“逃亡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政治斗争手段”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应当从立法规制、措施调整以及完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建构我国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牧 《法学研究》1998,(5):127-141
犯罪学作为一门认识犯罪现象本质、原因、规律等的综合性科学,应当在最深层次上进行理论概括和抽象,是关于犯罪的一般“宏观理论”。但实际上却如美国犯罪学家维特和赖特所说:在目前,还没有这样一种关于犯罪行为的“宏大理论”,它能包括对犯罪的全部探讨,能把各学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犯罪参与层面刑法理论的本土构建集中体现在有组织犯罪领域。在概念上,通过《刑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界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组织。在政策上,从“打黑除恶”转向“扫黑除恶”彰显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的成熟,其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质性、协同性和衔接性的特点。在刑事立法上,我国围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规定了专门规则,并在特别累犯、限制减刑假释、洗钱罪上游犯罪范畴规定了该类犯罪的特别规则。在有组织犯罪网络化上,我国围绕网络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网络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融合的层面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关规范。  相似文献   

12.
标签理论是20世纪中期产生的最重要的犯罪学理论。标签理论的学者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犯罪定义,而且将犯罪这一现象与广泛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重要议题联系起来。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犯罪人”在文化中的地位,是犯罪学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它激昂的见解、中肯的建议,尤其是它对于“一个刑罚节制的时代”的召唤,对现代犯罪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今后刑罚的改革具有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13.
岳峰  张雪 《法制与社会》2010,(15):73-74
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进一步转化,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安全状况也更加复杂,社会上的各类犯罪现象几乎在大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防惠于未然,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现象入手,列拳大学生犯罪的典型心理特征,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大学生这些导致违法甚至犯罪的心理的深层次原因,并思考了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犯罪统计是社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犯罪统计的研究则显得相形见绌①。本文不揣江浅陋,试图从犯罪学、刑法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上,对犯罪统计问题提出管见,以期抛砖引玉。一、犯罪统计对象——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犯罪统计的对象,不是犯罪学上的犯罪,而应当是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学上的犯罪是指一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法定犯罪”、“准犯罪”和“待犯罪化犯罪”。其基本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学上犯罪则不然,它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陈建 《特区法坛》2006,(1):50-50
所谓理论视角。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某种理论为基础来观察事物、建构事物的方法。比如刑法上的犯罪,就有康德的“犯罪不义”说,黑格尔的“犯罪不法”说。龙勃罗梭的“犯罪天生”说等理论视角(参见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民法上也有人文主义或物文主义等理论切人点(徐国栋语,参见王利明编《民商法前沿论坛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相较于刑法学理论、民法学理论,处于一个还需长足发展的阶段。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理论视角或日学说、流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种。分别是控权论、  相似文献   

16.
“刑事责任能力”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来源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 ,而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是不同的 ,移植的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与我国刑法理论不协调。以我国犯罪论体系为基础 ,从“刑事责任能力”与犯罪、刑事责任的关系以及其本质上来理解 ,刑事责任能力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能力即犯罪能力。为避免认识上的混乱 ,笔者建议应将我国的“刑事责任能力”改称为刑事行为能力或犯罪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原理,犯罪的主观罪过是成立犯罪的必不可缺少的要件。行为人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故意或过失,即无罪过,则只能属于意外事件,不能认定为犯罪。同样在西方国家的刑法理论中也有相同的观点,英美法系国家对此有这样一个刑法格言,“无犯意则无犯罪”,原文用拉丁文表述为“actus non facit reum nisi mens sitrea”,而大陆法系国家则表述为,“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  相似文献   

18.
赵希 《犯罪研究》2023,(5):16-26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在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下对个体反社会行为的历时性研究,其理论特性在于关注微观场景中的个体犯罪生涯,理论聚焦于个体生命历程中影响犯罪加重或停止的“转折点”事件,理论诉求在于重构家庭、学校、工作等非正式社会纽带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提升非正式控制机制的质量,从政策导向上由“警察社会”重归“福利社会”。对于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与犯罪治理实践来说,有必要探究本土化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反思犯罪预防当中的过度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思维,同时重视犯罪人生活史叙事在分析“生涯犯罪人”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及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犯罪这个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欲有效地防控犯罪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更新防控理念 ,重新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结构及运行模式 ,实现由国内犯罪防控中心模式向国内犯罪防控与国际犯罪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单纯的传统技术防控模式向传统技术防控与高新技术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对象防控模式向传统对象防控与新领域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对象漏洞防控模式向对象漏洞防控与主体漏洞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同质型主体防控模式向同质型主体防控与异质型主体防控并重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李谦 《中国监察》2010,(2):63-63
“破窗效应”讲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如,一个城市的车站、码头,或是一个社区的广场、公园,如果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则没有人忍心去扔垃圾、搞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