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作为国家建立的特殊救济制度,主要针对因刑事损害遭受严重损失但又无法获得有效民事救济的刑事被害人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法理学和司法实务上的重要制度价值,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与保障。要通过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程序等方面的完备立法,进一步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而无法从犯罪人或其他途径获得赔偿时,依法由国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社会制度.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我国刑事被害人很难从犯罪人那里获得赔偿,亦不能获得国家的有效补偿,遭受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基于被害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宪法基础,我国有些地方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先行探索,这种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太保 《学理论》2010,(29):146-147
由国家对刑事被害人予以救助,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普遍趋势。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我国应立足本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对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对象、范围、资金来源、救助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现状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当前,这一规定仍存在以下弊端:民法和刑法适用上的冲突造成被害人权利救济渠道狭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实际上等同于证人,对被害人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被害人的民事赔偿难以实现。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路径选择是: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应当完全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定操作,完善起诉阶段被害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陈述意见权,确立刑事和解规定,建立刑事精神赔偿程序和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所谓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因犯罪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在其不能从加害人处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给予被害人补偿的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于2004年也逐步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然而,由于并未明确被害人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条件等内容,我国的刑事被害入救助制度并不健全。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社会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进而分析如何在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加强被害人权利的确认与保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人权保障的重要趋势.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应合理吸纳联合国司法准则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内容,构建恢复性司法,完善被害人赔偿权和援助权的保障机制,建立国家补偿制度,以全面有效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刘颖 《学理论》2014,(5):105-106
法的价值和立法活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也是由一定意义的价值需要所决定,并为这些价值需要服务。由此可见,分析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价值对于构建该项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正义的实现、人权的保障和效益的追求方面分析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以期对建立这项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刘洪磊 《学理论》2010,(19):154-154,157
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及欧洲大陆国家已广泛适用,其具有刑罚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直接适用刑罚已不能完全适应处理刑事案件的需要。故在刑事政策和刑事制度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犯罪特征,用非刑罚的方法,调和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关系,调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性质而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是国家救助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定位于由公、检、法等部门代表国家对被害人予以经济救助.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有:及时补偿原则、赔偿为主与补偿为辅原则、重点补偿原则等.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具体内容包括:补偿对象、补偿条件、补偿数额、补偿程序、补偿金的来源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剖析国外具有典型性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该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调查法系统分析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和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的主体之一,其所占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很特殊,在自诉刑事案件中处在控告人的地位.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害通常通过自己行使诉讼权利而得到责任追究与权益恢复,一般被害人所受损害相应较小,不存在社会救助问题。而在公诉案件中,是由国家公诉机关来承担指控犯罪、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义务与权利的。此时从指控犯罪、主张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角度看,被害人处在从属的地位。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身体的伤害相应更大,使得被害人的生活由正常而为窘迫困顿,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甚至难以为继。从司法实践来看,仅通过由刑事诉讼行为的完成达到权益救济与权利恢复尚不足以使得被害人的生存环境得到基本改善。故此当考虑设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以解决此类问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武梅 《学理论》2012,(20):88-89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案件中适用"赔钱减刑"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地争议。有人认为,金钱的介入挑战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潜藏着司法腐败的危险;也有人认为",赔钱减刑"能够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利益,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符合刑罚轻缓化趋势。对该政策的具体落实,应从立法上加以完善,树立"以人为本"的量刑理念;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民的财产权,而广大参与存款的群众则是形式意义上的被害人。但是,群众在参与存款之前,对这种民间的集资行为的风险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们在投机心理和追求暴利的心理驱使下,仍然积极参与,因此,对于此后的风险和损失,参与存款人应该自己承担,这是一种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参与存款公民不能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被害人。明确了以上两点,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参与人的损失,只能是犯罪人赔偿,不能采用国家救助和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4.
黄祖合 《学理论》2012,(10):113-114,172
刑事和解制度因具有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抚慰被害人心理、促进社会和谐之独特价值而大受理论界和实务界"追捧";刑事和解适用引起的个人利益价值观与社会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冲突、报应正义与恢复正义的冲突以及刑事和解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也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发展遇到的障碍。通过对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之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刑事和解制度合理性,并结合我国当前刑事和解现状,略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刘小珍 《学理论》2015,(2):84-85
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司法水平的高低。顺德司法救助工作在涉法涉诉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执行救助领域顺利开展,司法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未来顺德还应该扩大司法救助对象和范围;充盈司法救助基金;延伸司法救助的具体内涵;完善司法救助工作机制,最终形成有顺德特色的司法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于刑事存疑案件中曾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赔偿问题,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本文认为对刑事疑案应予赔偿。其理由:一是有司法解释作为依据,二是符合《国家赔偿法》内在的意旨,三是彻底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四是符合现代各国赔偿原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面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80%无法执行,法院判决成为“空判”的现实,有必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救助刑事犯罪受害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被遗忘了多年的被害人重新成为刑事司法政策关注的对象,让被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并使其享有了较以前更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其权利保障方面仍有立法缺陷,因此应完善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诉讼中的知情权、不受第二次侵害的权利,建议赋予被害人间接上诉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制度设计、司法传统、刑事司法政策等原因,检察机关对被害人关注不够,使以保护被害人民事诉求为宗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实践中有许多缺憾.以域外法制和诉讼原理为视角,可对检察机关与被害人的关系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20.
刑事协商制度是指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为前提,刑事诉讼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与合作,在充分考虑对方诉求的基础上相互妥协,就刑事案件的程序、实体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对话、合作与互惠而非对抗的一种司法制度.建构刑事协商制度必须具备适合的条件,最根本的条件是刑事协商的价值理念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可.在法治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保护被害人利益、犯罪人利益及公共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是当前刑事法治观念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刑事协商制度的建构即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在刑事协商制度的建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妨碍刑事协商制度建构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