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三十年代,Ender等(1936)、Burnet就发现温度对微生物的遗传和毒力有影响。五十年代,有人通过低温获得了致弱的流感病毒Ca株。随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Ca株也相继产生。1964年,Gooper、Burgnt等人用化学诱变剂较快地获得了Ts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发展,人们已将Ts(Temperature sensitire mutants, Ts)株初步绘制了口蹄疫病毒(FMDV)的遗传图。目前,动物、植物病毒均培育出Ts株,有的已  相似文献   

2.
(一)鹦鹉热衣原体及其免疫生物学特性 在微生物分类学上,衣原体既不同于细菌、亦不同于病毒,独成一属。通常有DNA、RNA和完整的细胞壁,本身虽具多种酶,但不产生ATP,必须寄生于真核细胞内利用感染细胞的能量才能增殖,而且对广谱抗菌素敏感。主要抗原有外膜蛋白(MOMP)和脂多糖(LPS),由此构成不同的血清型。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鹦鹉热衣原体中至少存在两种属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其中一种对过碘酸物敏感,另一种对过碘酸物有抵抗力,可以用补体结合反应实验鉴别。不同鹦鹉热衣原体株的特异性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鸡胚感染试验、毒素中和试验、单克隆抗体等方法可以区别株与株之间的血清型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提纯物玻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法、光学显微镜跟踪检查法、蛋白质含量紫外吸收检测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衣原体纯化方法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泛影葡胺法和改良蔗糖法优于氯仿法,用这两种方法提取的衣原体纯度高,颗粒形态清晰,结构完整,背影杂质少,提取的衣原体蛋白质浓度高。泛影葡胺法和改良蔗糖法可用于鸡胚中增殖的鹦鹅热衣原体的纯化。  相似文献   

4.
由鹦鹉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羊衣原体性流产(羊地方性流产),绵羊、山羊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怀孕母羊后期流产,或产下死胎或无活力的弱羔。此病是由Stamp等于1949年首次在苏格兰发现,1950年加以描述的。之后,相继蔓延全世界,目前已引起各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记载了本病的发生。欧洲发病的国家 英国(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西班牙、瑞士、意大利、法国、荷兰、葡萄牙、希腊、奥地利、爱尔兰、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罗马尼亚、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  相似文献   

5.
1950年Stamp首次报道了羊衣原体性流产之后,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羊流产衣原体的发育形态。本文作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等项研究,于1980年认定在我国甘肃、内蒙古和青海等省(区)的一些主要养羊地区,存在着羊衣原体性流产。由感染衣原体的FL细胞培养物制片和鸡胚卵黄囊膜涂片,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6.
提取山羊痘病毒温度敏感株基因组DNA,用HindⅢ酶切,随机克隆到pUC18质粒中,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电泳分析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到4个不同大小的HindⅢ片段pUA、pUB、pUC和pUD。随后,将它们和羊痘病毒Pellor(AY077835)株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发现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4.5%,氨基酸同源性为83.0%~91.4%。选取克隆或亚克隆后的单一酶切位点,插入P11P7.5-LacZ报告基因,构建了pUA1、pUB1、pUC1和pUD1共4个重组载体质粒。通过脂质体分别转染山羊痘病毒感染的BHK-21细胞,在X-gal存在条件下经蓝白斑筛选重组病毒,获得1株重组病毒,证明筛选出了1个复制非必需区片段。  相似文献   

7.
我县蓄集公社近几年来羊只流产甚为严重,为了找到流产的主要原因,我们先后搜集流产胎儿病料559份进行病原鉴定工作,只检出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7份,检出率为0.91%~3.9%。虽然对本公社所有羊群连续数年进行了布氏杆菌苗的气雾免疫,但对降低流产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认为布氏杆菌不是该公社流产的主要病原。自1980年起我们用直接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衣原体,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株口蹄疫病毒温度敏感(ts)突变种,在非允许温度(38.5℃)下,配偶混合感染,根据病毒产量和结合的H~3-尿嘧啶核苷,被分类为RNA~-,并属于同一个互补组。只有突变种ts-22能在38.5℃产斑,它比亲本野毒或其他突变种病毒对酸更敏感。在38.5℃下,葡聚糖不能提高突变种病毒的产斑力。这几株病毒在允许温度(33℃)和非允许温度下,都能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33或38.5℃的生长,致死乳鼠,感染海猪和引起小公牛发生口蹄疫的相对能力,描述三株口蹄疫高温敏感突变种的特性。ts-24和ts-42在38.5℃不能生长;它们在33℃可能产生大量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第三个突变种,ts-22在非允许温度下延长孵育期间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表现出“泄漏”现象。对乳鼠突变种ts-42是致病的,而ts-22和ts-24根本无致病性。一周前曾用ts-22注射过的小白鼠能抗野毒的致死作用而被保护,这显然是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结果。用突变种病毒注射的海猪,有一半产生病变,但病变仅局限于注射部位。产生的抗体也比注射野毒的动物少得多。在小公牛舌皮内注射突变种病毒以后,口蹄疫发生延迟而且病情也轻。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市周边6省份怀疑感染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鸡鸭血清样品374份、病料81份,分别使用IHA诊断试剂盒、ELISA试剂盒以及抗酸染色试剂和荧光抗体诊断试剂进行了检查,以评价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流行性。结果,上述4种试剂检测出的阳性率依次为24.9%、77.9%、18.5%和38.2%;北京市10份SPF鸡血清的抗体全部为阳性;患病肉鸡、肉鸭气囊样品,蛋鸡输卵管样品的检出率较高。表明,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已经感染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能分别提高抗体和抗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禽源鹦鹉热衣原体MOMP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疑似禽衣原体病鸡分离鉴定的鹦鹉热衣原体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完整的外膜主蛋白(MOMP)基因,将其克隆到pMD 18-T Simple载体中,用BglⅡ和SalⅠ双酶切出目的基因,并将其与已线性化的pshuttle-CMV穿梭载体连接。然后,将阳性质粒转化入含有腺病毒骨架载体的BJ518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将同源重组的腺病毒粒子转入DH5α大肠埃希氏菌增殖。提取同源重组后的腺病毒粒子转染AD-293细胞,待重组腺病毒在AD-293细胞中传代稳定后,经PCR技术检测,扩增到了MOMP目的基因;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呈阳性反应,证明目的蛋白得到了表达。经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效价达3.9×1010PFU/mL。  相似文献   

12.
运用PCR技术扩增3株猪源鹦鹉热衣原体的外膜主蛋白(MOMP)编码基因,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MD 18-T载体克隆,经酶切鉴定、PCR鉴定并分析其序列,3菌株的MOMP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4%~99.0%,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5%~98.1%,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小,属于同一血清型.与国外发表的GPIC株及Mn株的MOMP比较,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5%~80.4%和70.9%~71.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4.2%~84.7%和80.2%~80.5%.同时发现3菌株与GPIC株具有相似的基因可变区,而与Mn株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提纯衣原体的外膜抗原组份作了分 析。结果表明,牛羊猪流产衣原体外膜抗原在结构组成上相似,但其组成成分及分子量具有微小差异。牛流产衣原体外膜抗原由86KD、80KD、60KD、42KD、37KD、34KD和14KD多肽组成,羊流产衣原体外膜抗原由86KD、80KD、60KD、40KD、37KD、34KD、30KD、21KD和14KD多肽组成,而猪流产衣原体外膜抗原分子量分别为86KD、80KD、60KD、42KD、37KD、34KD、30KD、21KD和14KD。在所有的衣原体中,都含有一种主要抗原——外膜主蛋白(MOMP)。它的电泳区带最大,其分子量为40~42KD,这与以前许多试验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4.
1950年Stamp等首次报道由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母羊胎盘炎。1951年Barwell和Bishop用补体结合试验法把母羊地方性流产的病原微生物归类于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类,并将此法应用于疫情侦查。之后,有些研究者先后将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毛细管凝集试验和琼胶扩散法等试用于衣原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羊的衣原体性流产是由鹦鹉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存在有此种病,它不仅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在英国,每年由于此病原引起羊衣原体性流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2000万英镑左右;在我国,许多省区都证实有此病的存在,特别是在牧区流行范围更大,有的牧区羊只由衣原体引起的流产率高达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绘制口蹄疫病毒遗传图并培育可用于生产实际的活疫苗种毒,我们从1977年开始,通过rct_(40),对猪的致病力、蚀斑类型以及痊愈血清中中和抗体水平和交叉中和效能(利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测定)四项标准,从10株乙型猪源口蹄疫野毒中选出了4株免疫原性良好的基础病毒。然后采用细胞培养低温继代和化学诱变(以5-FU为诱变剂)两种途径从这四株病毒中培育、分离出17个温度敏感性突变种。  相似文献   

17.
1949年苏格兰兽医工作者观察到了羊只的衣原体性流产,1950年Stamp首次报道了从母羊流产病料中分离出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类的微生物,从而确诊了羊只衣原体性流产。之后,在欧洲巴尔干各国以及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苏联相继报道了本病。 在国内,近年来在甘肃、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的一些主要养羊地区所发生的羊只流产(有些地区主要为山羊),从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常见病原细菌的机率很低。另外根  相似文献   

18.
羊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Chlamydiapsittac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的绵羊、山羊均可感染发病。为了摸清军牧场畜群中羊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87~1989年,在畜禽疫病普查中,对驻甘肃、青海两省部队的羊群抽样进行了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一)材料与方法1.检验试剂与标准阳、阴性对照血清:均系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1)间接血凝试验冻干抗原(致敏红细胞),批号:8803。  相似文献   

19.
1950年Stamp等首次报道了羊衣原体性流产之后,引起了各国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以后在欧洲巴尔干各国以及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苏联等二十多个国家陆续发现本病。 在国内,据我们初步调查和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及西藏畜牧兽医工作队报道,近年来在甘肃的河西地区,内蒙古的伊盟和巴盟,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地区,以及青海的海西和黄南州,所发生的流产羊只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机率很低,布氏杆  相似文献   

20.
1997年8月,广东省某猪场的猪群发生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哺乳期的仔猪多发;就整个猪群而言,发病率较低(约10%左右),但病死率则高达80%以上;病理变化表现为严重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和腹膜炎,胸、腹腔有多量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