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未决的难题     
家暴形式的宽窄之争 如何合理界定家庭暴力,是反家暴立法的基础.然而恰恰是这一核心议题,引发了最大的立法争议. 目前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将家庭暴力定义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的侵害行为".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等一切造成或可能造成受害者身心痛苦的行为,均被视为家庭暴力.两者差距巨大,过于狭窄的家暴定义能否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家暴现实,也因此成为舆论质疑、激辩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对家庭暴力进行系统性规制的法律,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该法不仅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还确立了人身保护令制度。自此,反家暴诉讼有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多元的诉讼环境。"家庭暴力"中的"暴力"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刑法中的"暴力"行为。《辞海》对"暴力"的解释是"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强暴行为"。我国《刑法》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联合国推动性别平等、性别公正的主要战略,强调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应遵循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社会性别主流化追求“性别平等”是对传统“男女平等”的提升,是男女平等的实现保障;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在我国反家暴立法中已有初步尝试,并面临诸多障碍;应继续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立足社会性别平等立场,检视现行反家暴法律规范,正视女性的弱势地位,推动我国反家暴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4.
年初,陕西一公司高管因家暴妻子被停职的新闻事件冲上热搜,一时间,有关家暴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事件并不鲜见,但受害人公开求助的少,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如今已6年了.我们再一次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摁住"家暴的拳头."家暴不是家...  相似文献   

5.
方菲 《方圆》2023,(18):44-47
<正>作为国内首部反家暴题材电影,刚刚上映的《我经过风暴》取材自上百件真实案例,贴近现实的细节引起观众共鸣“上一秒还面目可憎,下一秒就和蔼可亲。”这是对电影《我经过风暴》里那位在家暴力变态、出门便文质彬彬的丈夫的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家庭暴力呈高发态势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2015年12月27日,《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历时多年终于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法律和法治是家暴最有力、最有效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7.
孙瑞灼 《江淮法治》2012,(11):47-47
全国妇联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在婚姻生活中,遭受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此外,家庭暴力成为离婚率上升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反家暴法律规定的欠缺。使很多家庭暴力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反家暴立法可谓十分必要而且迫切。可喜的是。反家暴立法已纳入今年全国人大立法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8.
罗杰 《河北法学》2012,(1):78-79,80,81,82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联合国推动性别平等、性别公正的主要战略,强调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应遵循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社会性别主流化追求"性别平等"是对传统"男女平等"的提升,是男女平等的实现保障;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在我国反家暴立法中已有初步尝试,并面临诸多障碍;应继续坚持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立足社会性别平等立场,检视现行反家暴法律规范,正视女性的弱势地位,推动我国反家暴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9.
图为广东省深圳市一女子身着染红的婚纱,装扮成受伤的新娘,手举着“反家暴,不要伤害”的宣传牌出现在闹市街头,用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呼吁大家关注家暴问题.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当事人的不幸遭遇让人同情,而一些部门却存在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的认识误区,介入和干预不够积极,使当事人求助无门.用法治手段治理家暴,须把握以下三方面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苏婧 《法制与社会》2012,(6):129-130
2011年9月李阳家暴事件曝光后,家庭暴力问题再度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暴力中的夫妻暴力行为,分析受害者在遭受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时在获取事实主张的证据支持中所遇到的困境,并针对诉讼中受害方证明责任及证明标准产生的摩擦,探讨事实证明的需要与证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倡导受害者合法取证并建议在因夫妻暴力引起的离婚诉讼中将优势证据规则和高度盖然性规则相结合以确定新的证明标准并适当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形成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1.
《法庭内外》2016,(4):62
2016年3月下旬,应朝阳区垡头街道司法所及妇联的邀请,北京市朝阳法院王四营法庭青年法官吴玲赴该街道下辖的翠城社区,为妇联干部及社区居民开展了一堂针对刚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知识讲座。吴玲法官从反家暴法制定的社会背景及法律依托入手,以反家暴法条文规定为主线,结合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妇女权益保  相似文献   

12.
刘建 《政府法制》2012,(7):54-54
生活中,面对丈夫的老拳,不少妻子选择忍受,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基本等同于“打老婆”。随着家暴、虐童事件屡屡曝光,反家暴一再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6,(5):19-26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海峡两岸四地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遏制。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是中国大陆首部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其增设了人身保护令制度,为受害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海峡两岸四地的"家暴法"在"家庭"、"家暴行为"、"家庭成员"、"人身保护令制度"等范畴各有千秋。遏制家暴行为应多思考社会层面的解决办法,增强社会干预机制,以期完善中国大陆《反家庭暴力法》。  相似文献   

14.
家庭暴力不仅损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和社会和谐,是诱发违法犯罪的一种原因,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近年来,家庭暴力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且造成的后果也日趋严重,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首次将家庭暴力问题纳入到法律中,从国家基本法的高度明确“禁止家庭暴力”,体现出家庭暴力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家务事”,也表明了我国对家暴现象频繁发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家庭暴力没有一套完整的处遇配置措施,也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欠缺.2014年8月17日,深圳举行了深圳反家庭暴力立法研讨会,将深圳经济特区针对家暴的专门立法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立法的呼唤     
家暴猛于虎 我国家庭暴力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无全国范围的准确统计.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受理的家暴投诉,每年均达4万至5万件次,且呈持续增长之势.另据全国妇联调查,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8100万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总数的30%,其中90%的施暴者系男性.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对部分地区的一项抽样调查则显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34.7%.  相似文献   

16.
王世洲 《法学杂志》2016,(1):92-101
英国作为普通法传统的典型国家,对提高现代欧洲的人权与法治保障水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英国在反对家庭暴力中独特的法律定义方法,在不规定单独家庭暴力罪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对家庭暴力的压制程度,以“占领令”和“禁止骚扰令”为核心反家暴民事责任紧密地与以逮捕和藐视法庭罪为核心的刑事责任相结合,以及以组建“家庭暴力专家法庭”与“综合性家庭暴力法庭”为标志的反家暴司法体制改革,对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制建设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救助的路径     
沉睡的撤销监护权制度 除了有效制止施暴者,反家暴的另一个重要纬度是及时救助受害者.尤其是对于遭受严重家暴的未成年人,更需外界伸出援手. 在欧美等许多国家,家长若有虐待、体罚、疏于照顾儿童等情节,都可能被剥夺监护权.在我国,1986年的民法通则已经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其后,1991年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类似规定.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杨述[1,2]本世纪60年代始人们开始讨论对妇女的暴力问题。70年代初,暴力的重点仍在妇女被陌生人或熟人攻击、强奸上,然而妇女遭受攻击的最大危险来自与之有密切关密的人,家庭中的暴力还没有被认为是社会性的问题。人们认为家庭中很少发生暴力,即便有,也是与个人心理病理性因素有关。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家庭暴力的统计数据,并在有关家暴的倡议、医疗、精神卫生、刑事审判及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i、家庭暴力的概念(Family/DomesticViolence,间写FV/DV)[”]什么是家庭暴力?目前尚无统一…  相似文献   

19.
近期,新疆连续发生少数犯罪分子策划实施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性质恶劣,后果严重。暴力恐怖分子欠下新疆各族人民的一笔笔血债,昭然揭示了其反社会、反人类的罪恶本质。事实充分证明,暴力恐怖活动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公害,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公敌。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性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新疆最近发生的暴力恐怖犯罪就表现出鲜明的反社会性、暴力性、政治性、恐怖性、国际性的特点。从思想上追根究底,暴力恐怖犯罪产生的根源是民族分裂主义,生存基础则是宗教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就是从中获得精神支柱和力量进行暴力恐怖袭击的。对新疆地区发生的暴力恐怖犯罪的实质和表现要正确认识,有助于反恐斗争的开展,有助于与其他国家加强反恐怖合作,同时对于研究分析新疆暴力恐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