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正是因为道德规范弱化的现实,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有必要。也正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具有诸多共性,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可能,这一主张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实施。道德法律化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
道德法律化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正是因为道德规范弱化的现实,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有必要。也正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具有诸多共性,才使得道德法律化成为可能,这一主张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实施。道德法律化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本文通过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而引出道德法律化的内涵,接着论述道德法律化的理论根据,实行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谈谈道德法律化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由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性,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以法律作为自身保障机制的特点所构成。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将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当道德的价值表现为对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时,则道德不能被法律化;道德规范体系中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这是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珍 《河北法学》2001,19(1):71-74
道德与法律均为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道德规范可以也应该法律化。但道德规范法律化不是随心所欲的。法律是现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政府法制》2012,(35):11-11
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才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因此,一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保证所立之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防止恶法的出现;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也可以有条件地把某些不属于道德底线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予以有条件的法律化,以保证法律对良好道德风气养成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决“道德滑坡”现象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立法领域,道德的法律化自然成为现实的需求.中国传统法律中所蕴含的天然血缘性,为当前我国道德的法律化提供了批判的思路.通过简单回顾和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法律化的脉络,以期在现代立法中实现道德法律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判决结果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法治,既意味着善法之治,更蕴含着人类对普遍的道德理念价值与终极关怀目的之追求;法治,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体系与制度的客观组合,而且还包容了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对自身生活目的和价值理想的情愫记载。道德法律化,既是将人类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法律道德化,则是使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过程,更是法律得以被社会主体普遍遵守乃至信仰的过程。由是观之,由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当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和道德法律化的角度看,给予动物福利其实就是科加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而动物福利立法的实质便是把这种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实现动物道德的法律化。不过,动物并未就此获得法律主体地位,它只是一种"物格"弱于一般客体物的"准物"而已。由于道德法律化是有条件的,动物福利立法也应有限度,只有那些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动物道德,才可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规范。对此,我们可用"利益关系分析法"和"利益层次分析法"来大致界定"基本动物道德"的范围;用自卫原则、对称原则、最少损害原则、分配正义原则以及补偿正义原则,来对动物福利立法进行较明确的定位,以妥善处理动物福利和人的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法律是普遍的人类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维护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使得其正常的运转.但我们无法不意识到,同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衰败的社会.物质的富足不代表精神的健康,经济发展车轮的飞速运转的背面是道德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思考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在困境中找寻出口,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对于在现阶段提出的将道德法律化的议题,我们不能盲目跟从.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的讨论,我认为将道德法律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的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习惯与制定法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在某些领域,制定法成了一纸空文,脱离现实太远。而当事人往往采取其他社会规范来规避法律的适用,形成了实质上的法律多元化倾向,这些"其他社会规范"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习惯。与此同时,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关于习惯是否成为法律的正式渊源也存在争议。本文试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对习惯法律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制定法与习惯的背离造成了法制资源的浪费,即用"反证法"来说明习惯的非法律化是不"经济"的,进而得出习惯应该法律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法律诞生之初,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不管是东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法律思想的逐步形成,还是西方罗马法的诞生,这一过程标志着道德的法律化。但随着社会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文明的进化,要求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更是强烈。由此可见,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然趋势。文章力求通过考察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浅析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过程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朱军 《广东法学》2008,(3):42-47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从事实层面上看,正是“道德法律化”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通常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不能把较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对于普通的公民而言,最低限度的要求就是遵守法律,不违背法律的规定。然而,教师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特殊的行业对于教师的道德要求就不仅仅限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也绝对不能把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从中西立法看道德的法律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西立法实践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质是把一些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 ,把道德原则转化成法律原则。但在把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中 ,那些被法律化的道德必须是能够为社会的主流所接受和践行的道德 ,应注意避免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20.
孔子法律思想已受到法史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前不久,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这在国内外“孔子学”研究方面是空前的。孔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孔子法律思想对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也使我们有必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管见以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