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任瑞翔 《现代领导》2008,(11):35-35
近年来,青海省乐都县在村级民主管理中积极探索实行村民“户代表”议事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会议召集难、村级事务商议难、工作任务落实难等问题,促进了村民自治和村级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政》2007,(7):62-62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在信安街道开展村务乡镇(街)网上代理公开试点,创新村务公开形式,为村民及时了解村务情况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村务网上代理公开的形式既解决了村务公开的及时性、广泛性问题,也突破了村务公开的地域界限,增强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3.
侯国有 《现代领导》2010,(11):30-30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针对部分嘎查村“两委”合力不强、职责不清、村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推行了“五位一体”民主治村模式。这一模式以强化村级组织整体功能为目标,以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农村牧区党员干部队伍为关键.全面推动嘎查村级组织管理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初步实现权利由争到合、治理由人到法、监督由后到前、决策由官到民、工作由暗到明的“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刘蜀山 《公民导刊》2012,(10):42-43
在农村,普通的村务公示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政务、村务信息公开的需求,需要思考新的方式和突破。重庆市荣昌县古昌镇在冲锋村开展的"村级事务开放日"活动试点,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村务更加阳光,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5.
马燕 《今日浙江》2006,(12):32-32
衢江区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乡(镇)村两级组织创新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路子,经过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的村务运行新机制——“五步工作法”。“五步工作法”在全区推广实施两年多来,有效地解决了村务决策难题,化解了矛盾纠纷,极大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五步工作法”是指对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按照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动议。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1/10以上党员群众联名或1/5以上村民代表联名对村级重大事项提出决策动议案。第二步是审议。村党支部对决策动议案,通过走访和…  相似文献   

6.
毛木林 《政策》2004,(8):42-43
孝感市委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培养选拔、村级议事决策、村务民主监督、村干部激励保障”等4个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立健全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 坚持“有觉悟、有本领”的选人标准。市委根据  相似文献   

7.
政务与村务的合理划分和有效处理徐西胜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农村实行“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国家基层政权设在乡镇一级,乡镇以下的村实行村民自治。这一模式规定乡镇政府对所管辖范围的事务行使管理权。由于乡镇属于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其管理的事务体现着各级政...  相似文献   

8.
陈文侠  徐平 《今日浙江》2009,(13):15-15
从“替民作主”到“让民作主” 皇都村位于天台县白鹤镇南部,有506户,1528人,党员34人。2005年以前,因村务管理不民主,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和、矛盾突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里各项事业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9.
平桂管理区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打造“阵地建设示范村”为目标,通过科学谋划,合理规范,按照“精品型、标准型、基本型”的标准,分类推进5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政治中心、议事中心、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文化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
邓德合 《人大论坛》2009,(11):44-44
近日,瓮安县牛场坝乡推行了村级民主管理“4+3”工作法。“4”即“四会决策”:所有村级大事必须通过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或村民会决议的程序进行决策。“3”即“三公开”:各项事宜做到决议公告、过程公示、结果公开。  相似文献   

11.
报载:永新县在全县村级组织推行五步工作法,促进了村级组织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级民主自治体制,这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1997年8月,广东台山市水步镇政府决定征用步溪管理区玲佩村的1.9公顷土地,用于建派出所和工业开发区。按惯例,镇政府与该村村长拍板成交了事。谁知村民认为征地是大事,不能让村长一个人说了算,于是阻止施工,还准备集体上诉。为此管理区经过集体商议,采取了...  相似文献   

13.
正"村务监督委员会就是我们的‘小纪委'。"这句话表达了罗山县竹竿镇广大村民的心声。2014年12月,竹竿镇各行政村通过换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集党务、村务、财务监督于一身,成为村"两委"之外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的"第三方"。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和村干部勤政廉政等事项成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重点。一年多来,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扎扎实实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改革呼唤监督"及时雨"竹竿镇在各行政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始于2010年村"两  相似文献   

14.
在民主监督中,健全村民便于参与、管理的监督机制,十分必要。 一、健全监督组织 每个村委会必须建立三个村民组织,即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由每15──20户民主产生一名代表组成,由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主要是讨论审议村重大事务、领导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的工作。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各由5名人员组成,从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村民理财小组主要是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村务监督小组主要是监督各项村务是否公正、公开,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真正实行,村干…  相似文献   

15.
李艳 《人大建设》2006,(7):32-34
宁波市实施村级公务“零接待”已经一年多。多数村至少在数字上达到了“零接待”这一目标。但是,由于深受根深蒂固的“接待”观念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政策的效果与其出台的初衰并不完全一致。宁波的“零接待”能否成为基层村务工作中的常态,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发展转型期,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塑乡村公共性、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分解,研究指出当前羸弱的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功利化、趋利性的底层行为逻辑,是加剧村庄公共性供给张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以村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背后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公共治理逻辑,通过提高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由“非均衡型”的分利秩序向“认同、参与、动员”的包容共享型村庄内生发展转换。因此,建议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村级治理共同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以熟人社会为中介吸纳乡村精英、现代乡贤参与村庄公共治理,强化权威性社会认同,激发村庄参与能力;推动村级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乡村共建,激活村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统一战线》2013,(1):76-77
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千方百计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探索打造“十大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一是直接参与型。通过企业家担任村领导班子负责人,直接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用经营企业理念来管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促使村级经济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合作共建型。  相似文献   

18.
《广东民政》2010,(1):5-6
“4+2”工作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4+2”工作法是指.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4+2”工作法决策、实施,其基本程序包括“四议两公开”。“四议”是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是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相似文献   

19.
一起校园投毒案,因证据不足久拖3年不决。在湖北省人大监督之下,公安机关依法撤案,当事人给省人大赠送一面上书“为民做主、恩重如山”的锦旗鸣谢。记者按程序将有关稿件送审,湖北省人大新闻发言人陈洪波在签署发稿的同时,删去了“为民做主、恩重如山”这8个字,并批注:“是人民做主,而不是为民做主,监督公正司法是人大的权力和责任(义务),而不是对人民的恩赐和施舍。有关提法涉及民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重大命题,务必慎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安徽省宣城市于2010年结合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已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年来,我们感到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还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