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刑诉法的修改有不少亮点,其中在证据制度方面就首次规定了不同司法范畴之间的证据使用问题,但是新规定作为一个“新事物”、“模糊的规则”,如何规范证据的使用,是值得探讨的,而且行政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分别属于法律运行的不同阶段,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实行行政证据向刑事诉讼证据转换,如何保证刑事司法的精确性、严肃性与权威性,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本文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行政证据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进行法律分析,找出促进二者顺利转换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证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说的证据,是专指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言的。应该如何分析证据这一概念?证据究竟是什么?证据是否就是客观事实?证据有没有主观性?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和任何概念一样,证据这个概念也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内涵的主要方法是下定义,明确概念外延的主要方法是分类。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实践中,审查逮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对证据进行审查与判断是保证办案质量的关键。本文在此就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审查与判断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证据是司法机关推定刑事诉讼案件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直接依据,也是依法为其量刑的重要参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的样式、证据采集、证据采信等分别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这套证据制度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对于两个证据规定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两个证据规定自身有无缺憾?两个证据规定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障碍?专家学者仁智互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两个证据规定发布之初曾组织座谈会予以研讨。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两个证据规定展开进一步探讨!并且,本刊将对两个证据规定予以持续关注,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界人士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证据正逐渐被社会接受,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手机短信证据效力仍存在分歧。本文分析了手机短信证据属性,并对如何保障手机短信证据效力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对于两个证据规定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两个证据规定自身有无缺憾?两个证据规定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障碍?专家学者仁智互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两个证据规定发布之初曾组织座谈会予以研讨。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两个证据规定展开进一步探讨!并且,本刊将对两个证据规定予以持续关注,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界人士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8.
吴敏敏 《法制与社会》2012,(26):268-269
刑事司法机关如何准确提取行政执法案件的证据,并加强对行政执法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实现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对接.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对于两个证据规定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两个证据规定自身有无缺憾?两个证据规定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障碍?专家学者仁智互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两个证据规定发布之初曾组织座谈会予以研讨。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两个证据规定展开进一步探讨!并且,本刊将对两个证据规定予以持续关注,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界人士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10.
王莉 《河北法学》2011,29(11):127-133
网上证据是近年来诉讼中经常出现的新的证据表现形式,通过对我国传统证据分类方法、科技发展以及法律稳定性等因素的分析,提出网上证据和视听资料是电子证据的不同表现形式,立法上应当确立电子证据的独立证据地位,取消视听资料作为独立证据类型的做法。针对网上证据的特点,从当事人、法院和中立第三方三个方面论证如何收集合法有效的网上证据;以及如何从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认定网上证据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陈述:比较、借鉴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浩 《现代法学》2005,27(3):46-55
考察英国、美国、法国、奥地利、德国、日本、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澳门、我国台湾及祖国大陆法律中关于当事人陈述的规定,比较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如何区分证据意义上的当事人陈述与非证据意义上的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在民事证据体系中的地位、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如何保证当事人所作出的真实陈述等问题,就会发现当事人陈述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作用并未能得到真正发挥,因而需要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来激活这类证据。应当把当事人在诉讼中所作的对自己不利的陈述从证据中分离出去,作为诉讼上的自认来规定,通过设置询问当事人,把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证据,通过规定宣誓和罚款,为当事人作出真实陈述设置事前和事后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算法证据主要指通过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后所产生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算法证据面临的紧迫难题是其应不应该独立以及应该如何独立的问题。就算法证据的独立问题,目前学界主要存在“相对独立说”“反对独立说”和“完全独立说”等观点,但均存有不足。司法实践中的算法证据可分为基于案内大数据的算法证据和基于案外大数据的算法证据,它们与传统证据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法定证据种类制度虽有缺陷,但其的存在具有现实必要性。考虑到算法证据的复杂性及其规制方案的特殊性,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将算法证据独立为一种新的法定证据类型,与鉴定意见并列,同时由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算法证据的专门性司法解释,以保障其实质独立。  相似文献   

13.
示意证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辅助证据,以其形象生动性对案件事实的说明及相关的证据解释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示意证据具有易篡改性和易误导性,法律一直未能确认其证据效力,示意证据的司法适用也陷入了困境。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境?如何使示意证据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证明价值?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从分析示意证据的适用困境为起点,探析示意证据的证据属性,并就示意证据的运用规则提出一系列构想。  相似文献   

14.
证据分析速度快、标准低、要求广,其包括了筛选、甄别、运用和预判四层能力结构,打造证据分析能力是侦查监督干部核心本领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了侦查监督部门证据分析的特点,并就如何提高证据分析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于冰 《中国检察官》2010,(16):24-25
证据确实充分是处理案件的理想状态,实际办案中,这种理想状态很少出现,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证据上的缺欠,本文通过实例探讨在证据存在缺欠的情况下如何采信证据,突破疑难案件。  相似文献   

16.
无罪、罪轻证据的审查与移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中,围绕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证据常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侦查卷中,应不应当包括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证据材料?移送后是否会给审查起诉工作带来麻烦?二是如何审查这些证据材料?作出起诉决定后这部分无罪、罪轻证据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7.
正确运用辨认的侦查手段和辨认证据,对于尽快确定和缩小侦查范围,获取和扩大案件线索,及时查获犯罪分子侦破案件,以及指控、证实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辨认证据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期间也暴露出辨认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在起诉工作中审查辨认证据以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辨认证据作一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受贿案件公诉难度比较大,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法庭上经常会针对证据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异议,使得公诉证据的证明力受到动摇。笔者在多年公诉实践中多次遇见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庭上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许多同行也反映这三个问题不易答辩。下面笔者对此谈些个人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初查’材料不能作证据使用”的答辩   初查材料能否作为定案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检察机关一般情况下不把初查材料作为主要证据移送法院。但对立案后受贿人即拒不认罪或检察机关无法向主要证人调查取证的案件,检察机关一般要将有关初查材料…  相似文献   

19.
柳鹏 《法制与社会》2010,(35):164-165
缺乏直接证据的刑事案件在实践中时有出现,本文结合证据理论、逻辑规则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在审查起诉阶段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证实此类案件事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已是必然,但如何建立该项制度,特别是在程序上如何设计,国内的研究仍略显薄弱。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提起开始,动议的主体、时间、方式、排除庭审的性质、运作模式、规则、证明等诸多方面都需要结合域外经验及我国现实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才能得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