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借助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加以佐证,剖析中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能够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世界和平发展,避免共同毁灭,东西方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唯一选择就是融合、合作、共享、共进。而彼此间价值观的差异却从最渊深处制约着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因此,如何直面东西方文化差异,从价值观层面进行深度交流,找到"最大公约数",扩大"共同感",就成为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也是一项浩繁而巨大的工程。中国有足够的价值观自信。高禀赋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富含对人类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为求化育,萃取精华,注入新意,作为东西方价值观交流之主旨,可谓浩繁工程的万端之首。本文即在分析时代对价值观需求迫切性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思想潜力巨大传统思想,阐释其诸端可与西方"共道"之精义,挖掘其时代价值,彰明前路,陈清利害,并提出四项施策,以期东西方相向而行,共融共进。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9)
"灰姑娘"类型堪称世界上最流行的童话故事之一。在漫长的发展中,此类故事形成了相似的母题,由于受到不同的国家环境的影响,这一母题下的故事也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选取中、日、德、法四个国家的灰姑娘故事,以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理论为依据,探讨灰姑娘故事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交往规则的历史性生成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层面看 ,它促进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与跃迁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 ,全球化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经济伦理、道德意识产生巨大的碰撞与冲突 ,促进文化与观念的创新 ,提升中国民众的精神道德。然而 ,全球化在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时 ,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 :其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产生巨大冲击 ,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此外 ,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霸权对中国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威胁。全球化中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学习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经验 ,重建价值观 ,以化解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中的矛盾冲突 ,防止其负面影响 ,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理想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政治关系的逐渐缓和,随着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停滞多年的东西方金融关系开始活跃起来。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国家恢复并扩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贷款。70年代末,由于东西方政治关系恶化和东欧出现的债务危机,东西方资金借贷于80年代初曾一度陷入停顿。经过几年的调整,东欧国家大多已改善了对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5)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的描述和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哲学的视角下揭示了次贷危机下西方价值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其中的价值变化主要是价值理念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价值在个人经济行为中的引导作用和西方价值观的全球化的推行等三个方面。最后得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才能避免西方次贷危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1,(22):21-21
西班牙《南方报》发表文章称: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并没有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世界上赢得多少好感。一些人把问题归咎于近几年来世界大部分媒体上传播的都是中国的负面消息。此外,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无知,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原因。  相似文献   

8.
东亚的崛起,使自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东西方力量结构的变化,使两者间原来具有的依附性的不平等关系开始转变为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东亚对西方亦步亦趋或受遏制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西方对东亚经济优势的丧失,必然会连带性地造成其对东亚的道德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的丧失.东亚的崛起,打破了西方经济增长和主要动力中心说、现代化即西化说、欧洲战略中心说和西方文明中心说一度在世界学术界所占据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亨廷顿提出革命三要素:第一,对旧有政治制度的暴力摧毁;第二,新的社会集团政治意识增强并投入政治;第三,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并使之制度化,并从革命斗争主体、革命策略的不同和有无明确的开始、结束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来比较东西方的革命类型。基于该理路,他认为导致东西方革命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革命前的政权性质不同,导致了其革命类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发展历史的不同,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较大反差,使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国家制度供给理论上有很大差异。本文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国家制度供给理论进行述评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东西方国家制度供给理论的差异,进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供给理论的特色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们总是以为,西方是最自由的,可以表达各种观点,可以直接批评政府,甚至点名批评政治家。但是,在各类智库里看多了,你会突然发现,在东西方关系上,尤其是对中国的评论上,他们的逻辑是高度一致的。你更会愕然,它们的研究和报道,虽然有细节或观点上的不同,但是,价值观和西方利益至上的思维却主导甚至垄断着世界话语体系和整个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2.
杨起 《瞭望》1984,(36)
法国对外关系部长克洛德·谢松八月十三日在巴黎接受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就东西方关系的现状以及西欧在改善东西方关系方面的作用发表了看法。他在谈话中还阐明了法国在裁军问题上的立场。下面是他对记者的答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美国为推行其全球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动北约东扩。目的之一,就是夺占曾是苏联势力范围的广大中、东欧地区,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轨道,使俄罗斯失去西部的战略屏障,进而威逼俄罗斯;同时把美国的势力范围从西欧扩大到中、东欧,确立它对整个欧洲的主导地位。如今,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文件已经签署,北约东扩的障碍已经扫除。然而,在美国看来,光有北约东扩还不够,于是又施出新招。上月底,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荷兰海牙,参加纪念“马歇尔计划”50周年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倡议:西方应该制订一个“庞大的援助计划”,像当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重建那样来帮助中、东欧振兴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现举出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有代表性的几点略加阐释:  相似文献   

15.
葵华  国强  德润 《瞭望》1987,(26)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的联系作出了贡献;如今,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的崛起,又为我国东、中、西部搞活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带来新的契机。 最近,在郑州市聚会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区40多位市(州)长、专员和一些经济工作者认为,这一经济带已从原来地区性经济联合、技术协  相似文献   

16.
谢荣 《瞭望》1995,(37)
莫斯科专电 近10年来,占世界1/6陆地面积的前苏联一直处在政治经济变革与转轨的动荡与过渡时期.在国家政治局势难以稳定、经济形势严峻、生活水平下降、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过渡时期的阵痛中,俄罗斯青年人原有的信仰与价值观受到新的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的猛烈冲击.部分青年人开始盲目崇拜西方及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西方的摇滚乐、音像制品为许多青年人所推崇.然而更多的俄罗斯青年人则在失落与困惑中寻找着自己新的人生定位.记者前不久采访了年轻的公司经理、青年学者和正在求学的大学生,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一瞥普通俄罗斯青年人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情况.艰辛创业的年轻女经理  相似文献   

17.
对邓小平经济思想与计划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的理论难疑点胡义成1.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一直存在着根本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潮。美国马克·林德《反萨缪尔森论》,便是一个代表。这种否定,往往是在哲学层面上展开的,往往针对的是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观"假定...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民主"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在理论界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三个词是西方价值观的翻版,更有信奉西方价值观的人认为,这是我们向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做了妥协,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如何认清西方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的本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本期特稿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士坤教授、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9.
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紧密联系,近30-40年来,国外一些学者试图寻找出一种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文化间价值观差异的普适尺度,从而进一步探讨文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学术界,一种新的范式——一种聚焦于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正在逐渐填补拉丁美洲曾流行一时的依附论垮掉以后所留下的解释真空。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文化因素解释各国的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军事战略、种族和民族群体的行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合和对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左俊楠 《学理论》2012,(11):181-182
"明治精神"是夏目漱石在《心》这部小说中首次提出的,毫无疑问是夏目漱石超时代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体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明治时代,崇尚"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之风日甚,但在当时尚未真正形成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文明开化的现实下,盲目地模仿西方的思想是无法带来日本真正的近代化。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与明治时代诀别,祭奠"明治精神",也是作者给予后世的悲壮的遗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