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孩 《农村青年》2006,(8):10-13
焦平坤是一个农民,却有近10年时间没顾上好好种地。 因为土地纠纷,他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耗资近20万元。 他连年上访,9年当中“到县城1500多次,省城38次,北京2次;给有关领导打电话600多次,向有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投诉200多次”。不仅如此,他还说,他通过正常的民主蕖道维权,却“遭遇司法腐败”,并且被一些干部“厚颜无耻地索要”,使“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被榨尽”。 尽管这样,他仍然信誓旦旦要“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  相似文献   

2.
吴俐萍 《工友》2009,(3):6-8
在“蒲纺”破产期间,韩用胜带头聚众上访…… 2004年2月,韩用胜夫妻所在的蒲纺丝织厂破产,9000多名职工买断工龄,各种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群体的困难与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不断上演的群体事件中,韩用胜多次上访。在蒲纺俱乐部那场领导与职工3000多人现场对话会上,他带头呼喊口号,并多次言辞激烈地走进领导办公室,还到武汉、北京上访,  相似文献   

3.
《工友》2009,(12):41-41
日前,广西桂平市一名信访办退休主任因住房被强拆而踏入了上访的道路。他得到的仅有的“优待”是,工作人员给“老领导”倒茶,让他快点签上名,好排得靠前一点。他自言“我是搞信访工作的,知道上访没太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蒙城。 苗桂民的办公室在乡政府三楼。以前,这间屋子不光他来,农民也来。农民来干吗?找他反映问题,上访,因为他是乡领导。 后来,庄周乡改为办事处。还是这间屋子,相比从前却显得冷清多了,不光农民来得少了,作为党委书记的苗桂民也来得少了。有一天,县委书记胡朝荣奇怪地问他:“你庄周的人怎么没有到县里上访的了?”他笑了,回答说:“问题都在地边解决了!” 曾想用一句话概括苗桂民的特征。他皮肤黝黑,晒的,想称他“黑脸书记”,又感觉不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个书记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拿的主意,都特别对心思。这样的书记,皮肤怎么会白昵?最后,用了一个农民的叫法——“知心书记”。  相似文献   

5.
潘荷花 《工友》2012,(3):8-11
打官司与上访的几年里,为了平抚情绪、求得心灵上的宁静,老杨开始信佛。如今的老杨更加笃信不疑了,他说,佛教中讲求因果,20多年前他的善举今天终于有了“好报”。自2012年2月开始,60岁的老杨每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退休金,从此告别举债度日的艰难岁月。  相似文献   

6.
黄海鲲 《时代风采》2010,(16):29-29
2010年上半年,开发区工会工作委员套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从维护职工权益和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93件,涉及民工1670人,工资5310870元(其中:10人以上的群体性上访38件),调解78件,办结率83%;办理上级批转信访件4件,办结率100%。  相似文献   

7.
到处是火炕     
王祥英 《工友》2009,(11):64-64
吴桐担任无名市市长的第一天,就接待了一名前来上访的农民工,反映自己干了半年活儿,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工资;向老板讨要,老板不但不给,还派人将他打了。吴桐当即给市建委的主任打了个电话,那个农民工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之后前来上访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有一次,竟有二十几名光着上身的精壮汉子齐齐跪在市政府门前,打出条幅:我们要吃饭,我们要讨回血汗钱。  相似文献   

8.
李华 《农村青年》2009,(12):12-14
2009年8月29日,小秦的爸爸妈妈带着有上百家长签字的联名信到重庆市人大上访,希望有关部门重新审视他们儿子的案件,给出一个明白而公正的说法。此前,小秦因在校园里拒交“保护费”而与侵害人发生冲突。导致对方死亡。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相似文献   

9.
下访     
为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新一届县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决定真抓实干.转变工作方式,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并特发红头文件,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切实做好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乡下采访,路边的土墙上赫然刷着一幅大标语:“严厉打击非法上访、缠访、闹访!”落款是某乡党委。“严打”是我国社会最常使用的政治词汇之一。印象中从前“严打”的“对象”都是一些恶性的刑事犯罪行为,再想不到原来上访闹得不好,竟也和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卖淫嫖娼同罪。看过之后,着实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1.
干部下访多=群众上访少,反映出信访工作中的辩证关系。群众上访多,与干部下访少,其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钟鸣 《工友》2006,(12):34-35
2004年6月,原武汉砂布厂238名退休职工因医保卡“被冻”,而“看病难”,为讨回救命钱,他们曾多次集体上访,但至2005年9月问题乃未解决。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工会主席颜大双获知后,及时介入……  相似文献   

13.
易安 《工友》2011,(12):18-19
抑郁症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和“满面愁容”、“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战味索然”、“思维迟钝”、“行为退缩”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微笑”似乎和它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14.
《时代风采》2011,(6):20-21
云南省首家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在丽江市华坪县成立并运行。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华坪县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联调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成。  相似文献   

15.
李加富为什么上访?他说就是想弄明白镇干部拿没拿他的赔偿款.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抓、被关,三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从1998年10月开始,李加富先后到市、地区、省直至北京上访.“去市里每周两次,地区每周一次,省里每两月一次,北京每年三四次……”2010年春节过后。李加富出门寻找战友。他1983年退伍后和战友天各一方,这次“寻找”是为了让战友证明他不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16.
六月雪 《农村青年》2011,(11):20-23
出生于1979年的重庆市大足县的小伙子梁用,的确是一个十足的“牛人”,从小体重超出常人,在1岁的时候体重就达到20公斤。成年后,身高1.55米的他最重时达到220公斤,被称为“中国第一胖”。肥胖使他感到自卑,他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为了减肥他可谓费尽心机,历尽千难万险,尝遍千辛万苦,可是最后大都效果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一家企业向农民租地建厂,农民靠拿租金维持生活。如果不出意外,双方相安无事。不科,从前年开始,农民拿不到租金了,说这个钱缴了社保了。镇、村强行要求农民用土地换社保,遭到一些农民反对,说这是要他们的“命根子”。农民上访、封路、阻止施工…·政府本想为农民办好事,可这“好事”为何办得“头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运》2012,(7):32-33
针对企业基层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薄弱、区域性和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不平衡及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增长等问题,成都市总工会创新思路,借鉴网络理念。在全市推出了“方便职工维权网络”,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和纠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范益春 《中国工运》2012,(11):32-33
江苏东海县各级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职工职业危害防治“立体防护网”。为全县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全县工会参与救助、调解、处理职工职业危害案例23起.职工获赔金额239万多元;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劳动保护培训班11期,培训重点岗位员工1300多人。  相似文献   

20.
谭立独 《工友》2010,(11):4-7
1983年12月,他因涉嫌"奸淫幼女罪"被批准逮捕,后被判入狱7年,并被开除公职。经过18年的艰难申诉,法院最终认定其无罪。2003年,他的公职得以恢复。但是,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过着非人般生活的不仅仅只有他,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为了挽回这些年的损失,他迄今已上访达27年。他,就是湖北省郧县茶店镇蔡家岭小学教师刘贵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