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3,(22):52-53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但一些年轻干部经不起权力的诱惑,滑向了犯罪的深渊。过去常提老干部要保持晚节.现在看来。也应提倡年轻干部保持“早节”。“早节”不保,危害更甚。  相似文献   

2.
刘继兴 《廉政瞭望》2012,(17):70-70
艰难卓绝的东北抗联时期,曾发生过八女投江的悲壮故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八位女英雄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掩护的一位抗联师长,竟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投靠了日寇,做了可耻的变节分子。  相似文献   

3.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0,(3):31-34,50
向忠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出身于产业工人,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武汉工人运动的洪流。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然而,在复杂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他经不住考验,被国民党逮捕后,卑躬屈节,出卖党的机密,成为叛徒。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沿着两条轨道前进.第一,由劳动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包含交换和经营),推动生产力发展,形成了发展轨道.第二,生产发展的结果会扩大不平等,劳动者通过革命造反和民主运动,反抗不平等,推动社会沿平等轨道前进,形成了平等轨道.过度平等与过度不平等都不利于发展.执政是提供公共产品,制定法规制度,在发展与平等两条轨道之间选择中道,在过度平等与过度不平等之间选择中道,中道体现为公平原则,由此构成了中道定理.执政中道定理同经济学的价值法则有同等意义,并具有相似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执政围绕中道左右摆动.不遵循中道定理的执政者会被淘汰出局,能存在的执政者都遵循中道定理.中道定理为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执政法则.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执政中道定理一直起支配作用,经过一段曲折历程,最终仍是遵循中道定理.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13,(3):56-56
张国祚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央狠抓文风的改进,很必要,很及时。何谓好文风?概括地说,就是“短、实、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提倡“实、新”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反对“假”和“空”也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长”则应辩证分析。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如海潮般涌来.知识呈爆炸状增长,而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文章要提倡短。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在整理一些保存的老物件时,看到了1986年9月《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发表的有关我的父亲桂蓬逝世的讣告和有关追悼活动的报道,不由得回忆起父亲的许多往事.屈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5年了,但他那慈祥和蔼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昨,历历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里,我把听父亲说过的几个故事,复述一下,以此怀念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1):84-84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荡气回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绝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官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相似文献   

8.
官不聊生     
张雨生 《唯实》2009,(12):94-94
官不聊生,足从民不聊生套过来的。在这个世上,只有民不聊生之实,岂有官不聊生之理。近时重庆打黑,有人以官不聊生相揶揄,社会又多有回应,认为说得实在,提法形象。一位朋友问我,官不聊生,是好还是孬?  相似文献   

9.
某官行说     
胡爽 《党建文汇》2001,(6):47-47
电子局的任局长有个目标,就是在自己退休时,私人存款要达到三位数,这当然是以万元为单位的,他要成为百万富翁呢。如今,离这目标还差10万元,任局长今年才58岁,还有两年时间的工作好干,到退休时“捞”个10万元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相似文献   

10.
好官刘存喜     
渭南市临渭区国税局招商分局副局长刘存喜,以一个平凡的共产党人的身份,走完了年仅 47岁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精神,他的为人、为官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4,(6):64-64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李济沧的文章说,曾几何时,在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中有这样一种误区:霸道就是魄力。这些干部表现强势,凡事喜欢自己说了算,容不得一点批评和杂音。而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也认为这样的干部固然有缺点,但也是“有魄力”的干部,是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  相似文献   

12.
梁衡 《学习导报》2012,(3):64-64
这个题目是我读初中时,在《人民日报》上见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自列宁的话意,说我们谈话、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板着面孔?就是严肃的真理也可以笑着来谈。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题目,因为天天读报,特别是读言论时,看到的仍是板面孔多,笑面孔少。  相似文献   

13.
好官张之洞     
孙西克 《学习月刊》2011,(11):53-54
近一个时期,看了很多有关张之洞的资料。看着看着,就被张之洞这个人迷住了。这里且不谈他的经世之学、济国之功,单说他为官从政之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官员学习。  相似文献   

14.
好官小英     
小英是一名好官。所有同事、手下及认识她的人,无论是场面上还是私下,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很少叫她的官称,而是叫:"小英"、"大姐"、"阿姨"、"奶奶"……而且是情不自禁发自内心的一种浓烈真情——在中国,把官做到这份上,是怎样一种付出?1969年,11岁的她离开京城,上山下乡。许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在苦累中磨灭了豪情壮志,她更苦更累,但她一直是贫下中农赞赏和疼爱的"乖孩子",累得实在干不动活时,她就恨自己,因为,和她同龄的山里孩子  相似文献   

15.
陈祖甲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科普作家。2008年9月,其胞妹陈祖申不幸被查出患了胃癌,其科学家妹夫却听信“刘太医”的教导,拒绝开刀、化疗和放疗……两个月后,陈祖申离开了人世。这个“刘太医”伺许人?妹夫为何对他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6.
这个题目是我读初中时,在《人民日报》上见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自列宁的话意,说我们谈话、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板着面孔?就是严肃的真理也可以笑着来谈。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题目,因为天天读报,特别是读言论时,看到的仍是板面孔多,笑面孔少。  相似文献   

17.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对该次协商建国的盛会予以了充分报道,在宣传性和思想性上取得了很好的新闻效果。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以报道建国盛况的视角全方位审视《人民日报》的立场性与时代性,不仅对了解当时的《人民日报》有所帮助,也对还原那段协商建国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知     
《当代党员》2014,(9):4-4
经济新常态 今年5月和7月,习近平两次提到“经济新常态”。何为经济新常态?《人民日报》归纳了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初期,农村“包产到户”的再次兴起引起新闻舆论、理论学界和党政高层的激烈争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对此争论展开多方位报道。梳理1978—1982年间的报道可将争论的焦点分为: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经济发达地区能不能搞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等。《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不仅体现出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包产到户在持续激烈的争论中打破重重障碍并最终得以正名的艰辛与不易。  相似文献   

20.
闲话官利钱     
玉羊 《廉政瞭望》2009,(9):52-53
我爱钱。 刚毕业那会儿,一个月挣两千块钱,想挣到五千。后来一个月挣到五千了,又想挣到一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